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喬納森·謝爾

喬納森·謝爾

圖片來自Legacy

出生    1943年8月21日

逝世    2014年3月25日

母校    哈佛大學

曾擔任   紐約客專欄作家

獲獎    古根海姆獎學金

知名於   作家

乔纳森·谢尔英语:Jonathan Edward Schell,1943年8月21日-2014年3月25日),出生於紐約市。是一名美国作家,他是耶鲁大学访问学者[1],并因反对核武器活动而著称。

他曾就讀於道爾頓學校和普特尼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了學士學位。1965年,在日本東京的國際基督教大學學習一年的強化課程日語。於1967年在哈佛大學攻讀遠東歷史研究生。

謝爾曾在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新聞學院、埃默里大學衛斯理大學任教。

目录

經歷

自1967年以來,即為紐約市《紐約客》雜誌的專職作家。他詳細描述了越南村莊的系統性殲滅和美國軍方識別越共的標準,提高了公眾對美國在越南政策的不合理性的認識。

1967年,他24 歲時,出版The Village of Ben Suc ,講述1967年1月在西貢以北30英里的越南村莊撤離和夷為平地的故事。該村莊是越共四十平方英里叢林“鐵三角”據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與60 架直升機一起飛行,目睹了入侵3,500名越南平民的撤離以及村莊的毀滅。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約翰狄龍(John Dillon)恰當地解釋了謝爾寫作風格的力量來源,“(謝爾)讓事件說話。”在無情的、簡單的描述中,謝爾說明了破壞的性質。他通過簡單的觀察和指出美國對越南文化和生活的假設的矛盾,說明了美軍對游擊戰的無知。

謝爾直截了當的寫作風格的力量在 The Military Half (1968) 中得到進一步體現,該書最初以連載形式出現在紐約客上,並作為一本“關於南越發生的事情”的書被介紹。他寫道:“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分擔這場戰爭的責任。”他希望通過記錄他所看到的,“……這將有助於我們所有人更好地了解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從1969年1月開始,謝爾將他關於越南和尼克松政府的一些最具說服力的社論貢獻給了《紐約客》的“註釋和評論”部分。 謝爾談到了可追溯到約翰·肯尼迪總統時期的總統政府潛在政治假設的滯後問題,指出二戰後時代的遏制理論正在推動美國在越南的政策。他說,美國對核時代背景下的國際形像或可信度更感興趣,而不是任何將越南從壓迫中拯救出來或促進民主的真誠努力。

在1970年代初,謝爾觀察到美國政府更喜歡可信度“真相的形象”而不是坦率。他說,他們“不是指任何有形的東西,而是一種形象:一種具有強大國力和在世界事務中運用這種力量的堅定決心的形象。過時的假設,加上描述共產主義推翻小政府的潛在連鎖反應的“多米諾骨牌理論”,是美國人聲稱要拯救的國家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謝爾補充說,南越政府的存在完全取決於美國的支持,而南越缺乏人民的支持。他寫道,雖然政策制定者警告說,美國退出後的一個月內,南方將陷落,但它已經屈服了。

從1990年開始,成為Newsday NY Newsday 的特約撰稿人。

榮譽

著作

  • 1967年,The Village of Ben Suc ,
  • 1968年,The Military Half: An Accou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Quang Ngai and Quang Tin
  • 1976年,The Time of Illusion, an Historical and Reflective Account of the Nixon Era ,
  • 1989年,Observing the Nixon Years: "Notes and Comment" from the New Yorker on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Watergate Crisis, 1969–1975

文章

  • 時代(1967 年 11 月 17 日)、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67 年 12 月 2 日)、
  • 國家評論(1969 年 3 月 25 日)、
  • 新聞周刊(1976 年 1 月 12 日)、
  • 基督教科學 Monitor(1976 年 3 月 9 日)、
  • New Republic(1982 年 4 月 28 日)、
  • National Review(1988 年 7 月 22 日)。

逝世

2014年3月25日,他因为癌症死于纽约市的家中,享年70岁[2][3]


視頻

Jonathan Schell ● A Simple Tribut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