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裡的名人-巴哈
咖啡館裡的名人-巴哈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 1750年)出生於圖林根之愛森納(Eisenach)一個音樂世家,其父安布羅西烏斯受僱於愛森納赫市議會和公爵府的一位絃樂器演奏者。而他的家人及親戚所從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音樂有關係。所以,巴哈從小自然有許多機會接觸到音樂方面的薰陶。[1]
巴哈於1692或1693年開始入學,儘管常常缺課,但是成績優良。有關他在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人們知之不詳。不過,他可能跟父親學了一些絃樂器演奏的基本知識,也去喬治教堂做禮拜,約翰‧克裡斯托夫‧巴哈任該堂管風琴師,直至1703年。
1695年,巴哈父母雙亡,於是由亦名約翰‧克裡斯托夫的長兄(1671~1721)撫養,巴哈在學校中仍然成績優異,至1700年,他的嗓音為他在呂訥堡(Luneburg)米夏埃爾斯教堂(Michaels Church)附屬學校的貧困男童唱詩班中獲得一席之位。
巴哈有一句純真的話:「我曾不得不努力工作,凡像我一樣努力的人,都能取得像我一樣的成就。」他的言外之意是,在音樂這門「技藝」中一切都是可以傳授、可以學會的。事實上,與巴哈的成就相比,在這一時期的作曲家中,無人可望其項背(韓德爾可能是例外)。
目錄
咖啡館的忠實粉絲
巴哈一生創作上千部作品,他不僅是一位音樂家,更是咖啡館的忠實粉絲,他不僅經常一個人跑到咖啡館喝咖啡,還經常勸說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們。
當時咖啡館風行德國各個城市,不僅是重要的社交場所,還是提供小型演出場地的音樂沙龍。
創作了一部咖啡音樂劇
1732年,在咖啡因的作用下,巴哈突然靈感突發,創作了一部咖啡音樂劇-音樂劇NO.211,在萊比錫咖啡館首演,大獲成功。
後來由於藝術家的貧困和政府的無能,使許多酷愛音樂的學生都交不出微薄的學費,當時,擔任音樂長的哈巴知道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經常帶著學生們到咖啡館眼,藉以賺取演出費。
哥斯大黎加巴哈咖啡豆
巴哈的音樂精緻、層次豐富,同時清晰有條理。時人藉用名人大打咖啡品牌。
而名為巴哈的咖啡豆,乾香帶有草莓、黑莓、葡萄乾等水果般香氣,沖煮時也飄出陣陣果香。剛沖煮好時,花香、果香明顯,入口後也感受到濃郁水果香氣和酸甜感,中後段帶著微微酒香,如紅酒一般。冷下來後帶有蜜餞甜香,而且酒香更為明顯,甚至能感受到梅子酒風味。每一口都彷彿身處於巴洛克美學的華麗與嚴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