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目录

中心介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研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

中心的建设对于国家及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创新原动力;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催生变革性技术;有利于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重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1]”大学和学科,以及建设滨湖科学城。

2019年11月5日,记者从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办公室获悉,科学中心LOGO设计方案正式发布。

科学中心LOGO标志整体以“合”字为主体,中间反白处呈现“H”,代表合肥,体现合肥元素,兼有开放合作之意;标志形似双手,代表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基石,以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为核心的中心体系;双手相扣呈舞动之势,寓意创新创造、发展腾飞;标志由四条飘带环绕,代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聚焦领域(信息、能源、健康、环境);标志外围呈八边形,代表四通八达,走向世界;标志展现出如轨道运转般的动感与活力,传达出探索与发现、科技与创新的时代精神;标志以科技蓝为主色调,并采用渐变色绘图,彰显出科技创新的发展蝶变、日新月异的过程。

国家实验室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建成后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以量子信息为主导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推动并建设[2] ,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项目获得安徽省政府批准,总面积37.2802公顷。项目规划用地面积53.75公顷,建设规模约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园,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简称“合肥光源”)。其主体设备是一台能量为800MeV、平均流强为300mA的电子储存环,用一台能量80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作注入器。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一期工程1984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1989年建成出光,1991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总投资8,040万元人民币。1999年国家投资11,800万元人民币进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建设,2004年12月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在过去20多年的开放过程中,合肥光源坚持稳定运行、优质开放的原则,为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学、化学、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验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4年重大升级改造完成后,储存环束流发散度显着降低,光源稳定性明显改善,接近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水平;合肥光源目前拥有10条光束线及实验站,包括5条插入元件线站,分别为燃烧、软X射线成像、催化与表面科学、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和原子与分子物理光束线和实验站;以及5条弯铁线站,分别为红外谱学和显微成像、质谱、计量、光电子能谱、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光束线和实验站。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

依托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推动建设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推动筹建特殊环境服役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科学装置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已经投入运行,并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未来还会有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超导质子医学加速器有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等在合肥建成。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2018年1月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合肥集中建设,这是合肥科学中心首个落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该设施主要为下一代聚变堆的超导磁体和偏滤器系统提供研究和环境,保障中国聚变堆核心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聚变能实际应用的进程。

2017年12月5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 CFETR)正式开始工程设计,中国核聚变研究由此开启新征程。CFETR项目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使中国跨入世界聚变能研究开发先进行列,对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计划分三步走,完成“中国聚变梦”。第一阶段到2021年,开始立项建设;第二阶段到2035年,计划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开始大规模科学实验;第三阶段到2050年,聚变工程实验堆实验成功,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完成人类终极能源。

2011年,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开始了设计研究。2015年8月,中国圆满完成了聚变工程实验堆概念设计。 [12]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担的ITER计划首个超导磁体系统部件——馈线(FEEDER)采购包PF4过渡馈线成功研制并顺利交付。实施ITER计划是人类发展聚变能的必要一步,承担采购包对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义重大,通过参加ITER装置的建造和运行,可以全面掌握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和技术成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提供设计及建设经验,进而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推进我国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发展。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即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缩写为EAST,也被称为“东方超环”),位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装置是在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能量。其原理在本质上与太阳核聚变相似,因而,“东方超环”也被誉为中国的“人造太阳”。

2017年7月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标志着EAST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一里程碑性的重要突破,表明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继续引领国际前沿,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EAST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0年批复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运行,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曾获得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核聚变研究实验平台之一,EAST装置一直与美、俄、法、日、韩、德、英、丹以及ITER等世界主要聚变国家或组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该装置为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国磁约束聚变物理、工程、技术水平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China's 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 SHMFF)位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7年9月27日通过国家验收,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对于支撑交叉前沿领域源头创新,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装置的建成使用,进一步了凸显合肥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中的突出地位,也必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装置是一个针对多学科实验研究需要的强磁场极端实验条件设施,包括十台强磁场磁体装置和六大类实验测量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实验系统,多项技术和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

合肥先进光源

合肥先进光源(Hefei Advanced Light Facility, 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物理方案的设计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是基于衍射极限储存环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其发射度及亮度指标世界第一,并且在软X射线光谱区横向完全相干,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衍射极限储存环光源。

“合肥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已经中科院论证,给予6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安徽省政府出具了支持承诺函。2017年12月29日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工程正式启动。

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

2017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科学岛组织召开了“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以下简称AEOS)方案可行性论证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建议尽快实施。根据方案,AEOS预研项目 针对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等重大科技问题需求,建成可业务化运行的环境和气象梯度综合观测塔、小型大气气溶胶与云雾相互作用实验舱、全光谱天地一体化的综合定标与验证场,突破一批全高程大气环境立体探测与模拟、全光谱吸收与辐射测量等关键技术,提升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的时间、空间、辐射、光谱等多维特性研究和综合试验能力。

“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项目可行性报告已编制完成,设备购置、关键技术研发等前期工作已启动。

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

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Keda Torus eXperiment, KTX)是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重要的实验装置,对我国聚变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KTX装置全面达到了设计目标,采用大型复合结构双半环开合设计,解决了此类装置内部不能进入的结构缺陷;首次提出利用等效磁介质进行磁体设计的新方法,解决了同类装置极向场耦合带来的设计困难;发明了局域涡流探针,构建了独特的闭合边界电磁扰动诊断系统;率先采用太赫兹固体源,建成了国际上首例可推广聚变堆环境应用的干涉仪系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