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
古文字學, 也稱古文書學(英語:Paleography) ,為研究古代的文字及手稿,以及書體隨時間變化之學科。古文字學屬於 文字學、語言學、歷史或考古的學科。
古文字學主要研究對象:古埃及文、亞述文[1]、巴比倫文、甲骨文。
漢語文化圈中,古文字學的研究範圍大致囊括商代到東漢之間出土的文字材料,對史前的刻畫符號也有涉及。 目前學界基於文字材料的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甲骨文、金文。
戰國簡帛、漢簡,此外還有陶文、漆器文字、石刻文字等小類,不一而足。
目錄
關係
古文字學跟不少學科有密切關係。它跟考古學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古文字資料有很多是考古發掘所提供的﹐而且發掘記錄對這些資料的研究往往有很大用處。反過來看,這些資料對判斷有關墓葬或遺址的性質和時代,也往往能起很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器物上的銘文對研究這些器物本身也極為重要。要考釋古文字或通讀古文字資料,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舉例說﹐如果不懂先秦語音,對先秦古文字資料里的通假現象就無法正確理解。反過來看,古文字資料和古文字本身,對研究先秦以至秦漢的語言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要研究商代語言,就幾乎只能根據商代的古文字資料。古文字的字形對研究上古的詞義和語音也有很大用處。古文字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此外,古典文獻學[2]、古史(包括古文化史)學以至民族學等方面的知識﹐對通讀古文字資料和考釋古文字也都是需要的。同時,古文字資料和古文字本身,也都能為這些學科提供重要的研究根據。在古文字學和上述各種學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促進的關係。
獨立學科
20年代以後﹐隨著現代考古學的形成﹐古器物學為考古學所吸收﹐古文字學正式成為獨立的學科﹐並且在考古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發掘殷墟﹐古文字資料的出土情況開始由盜掘和偶然發現變為科學發掘。雖然由於盜掘無法禁止﹐這種轉變只是局部性的﹐但是其意義仍然十分巨大。進入30年代以後。古文字研究的方法也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
視頻
古文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亞述楔形文字史料概覽,豆丁網,2015-06-16
- ↑ 碩士專業推薦:中國古典文獻學,新浪,200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