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升清降濁
圖片來自優酷

治法名,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濁的方藥治療清濁不分的方法。適用於脾胃升降失調所致清濁不分、上吐下瀉、腹痛轉筋、口渴煩躁等。

目錄

概念

治法名,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濁的方藥治療清濁不分的方法。

解讀

升清,指上升的清陽之氣;降濁,指下降的濁陰之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和上輸於心肺;胃納飲食經腐熟而下注小腸,其糟粕大腸傳導而出,其水液部分由膀胱而排出。清升濁降,氣機通暢,維持機體的營養代謝。若脾胃功能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見脘腹痞滿,噁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症。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1]

升清降濁劑適用中焦升降失調,清濁相紊,吐瀉交作的病症。調中降逆劑宜於胃氣不降的嘔逆,益氣升陷劑宜於清陽不升的瀉利,若胃的濁陰不降而嘔,脾的清陽不升而瀉的吐瀉交作證,又宜升清降濁,雙管齊下,使中焦得和,升降復常而吐瀉可止。其方常用藿香紫蘇白芷等升清之品和茯苓通草薏苡仁半夏、厚朴等降逆和利濕藥組成。如[[藿香正氣散]、六和湯蠶矢湯連朴飲等,就體現這種配伍形式。

中醫應用

「升清降濁」方劑舉例

1、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組成:藿香、紫蘇、白芷、桔梗、陳皮、厚朴大腹皮、半夏、白朮、茯苓、甘草

用法:作丸劑、散劑、合劑及湯劑均可。

功效:芳香化濁,升清降濁。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惡寒發熱頭重脹痛,[胸膈痞悶]],嘔吐泄瀉,苔膩脈濡

方解:此為風寒外感,濕滯內停機理。惡寒發熱頭痛為寒邪外束;胸痞腹脹,吐瀉交作,為濕濁中阻,升清失調。治宜芳香化濕,升清降濁。藿香辛溫,理氣和中,化濕止嘔,外散表邪內化濕濁,兼治表里,是本方主藥。紫蘇、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解表邪;厚朴,大腹皮利氣行水消滿,陳皮、半夏降逆燥濕運脾,佐之以疏里滯;紫蘇、白芷、陳皮、厚朴的芳香性味,更有助於化濕濁,醒脾氣,以上七味為輔助藥。濕濁與不正之氣傷人,皆由中氣不足,脾運不健。故用茯苓、白朮、甘草健脾去濕,扶助正氣為佐。方中既有藿香、紫蘇、白芷等藥解表,又有厚朴、大腹皮等藥疏里,體現了表里雙解法。既有紫蘇、白芷、桔梗等升清,又有茯苓、半夏、大腹皮等降濁,體現了升清降濁法。既用藿香、白芷、陳皮、紫蘇等藥芳香化濕以祛邪,復用茯苓、白朮、甘草等藥健運脾胃以扶正,又體現了扶正祛邪法。如此配伍,面面照顧,使表里同治則寒熱、脹滿可除;升降復常則嘔吐、泄瀉可止;邪氣去則正自安,正氣復則足可以御邪,故對上述證候頗為適宜。

應用:

(1)此方用途雖廣,總屬寒濕為患。兼表證者可用,不兼表證者,尤常用。這類疾病,多由恣食瓜果 生冷,損傷脾陽,脾不運濕,濕濁中阻,以致胸痞腹脹,嘔吐,泄瀉。用此方芳香化濁,可收較好療效。

(2)本方可用於急性胃腸炎,以及夏日感冒,中暑的發熱頭痛,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證。

2、連朴飲(《霍亂論》)

組成:黃連山梔、厚朴、制半夏、石菖蒲、香豉、蘆根

用法:水煎服,一日1劑,重證一日2劑,4小時1服。

功效:清熱除濕,升清降濁。

主治:濕熱內蘊,升降失常,霍亂吐利,胸脘痞悶、舌苔黃膩,小便短赤。

方解:霍亂吐利為本方主證,濕熱內蘊為本證病機,胸脘痞悶,舌苔黃膩、小便短赤,則為濕熱的辨證依據。濕熱之邪,蘊伏中焦,脾胃升降之機失常,遂致胃濁不降而嘔,脾不升清而瀉,清濁相干而吐瀉交作。本方證治宜清熱除濕,升清降濁。方用黃連、山梔清熱解毒,蘆根清熱止嘔,這是清熱的一面。厚朴、半夏燥濕醒脾,菖蒲、香豉芳化濕濁,通過燥濕芳化之功,以調理脾胃功能,使脾能運化水濕,則清升濁降而吐瀉可止,這是除濕的一面。由此可知,清熱解毒的目的在於消除致病之因;燥濕化濁的目的,在於恢復脾胃的功能,俾熱清濕去,則諸證可解。

應用:本方除用於濕熱內蘊,霍亂吐利外,亦可用治濕溫病,濕熱俱重的證候,症見身熱,心煩,胸痞,口渴,乾嘔,或便溏,舌苔黃膩者。近代也用於急性胃腸炎,菌痢,傷寒等見證如上述者。

3、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半夏、人參、炙甘草、獨活、防風、白芍藥、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澤瀉、白朮、黃連

用法:上㕮咀,每服三錢至五錢(15g),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後溫服。

功用:益氣昇陽,清熱除濕。

主治:脾胃氣虛,濕郁生熱證。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肢體重痛,口苦舌干,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2][3][4]

視頻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升清降濁!

[1]

身清降濁,就是要把清氣往上升,把濁氣往下降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