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北辛文化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

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1]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目录

历史起源

北辛文化得名于北辛遗址,北辛遗址得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辛村地处于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是古薛一带的母亲河,因此也就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由中央考古队和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

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意义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

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

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

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

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

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2]。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视频

北辛文化 相关视频

考青莲岗参加非遗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