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桃補花
北京桃補花是北京有名的工藝品。多為窗簾、台布、床單、餐巾、鋼琴罩等等,圖案簡樸、色彩雅淡,清秀潔淨,是大宗出口商品。
中國的特產蘊含着豐富的文化意義與哲學思想,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產物,更是精神的載體[1]。例如,中國的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不僅展現了匠人們精湛的技藝與巧奪天工的設計,更寓意着吉祥如意、和諧美滿等美好願景[2]。
目錄
相關資訊
【非遺時光】北京補花:從宮廷走向民間的藝術品
「北京補花」起源於唐代的「堆綾」(刺繡的一種)、「貼絹」(屬於唐卡的一種),是中國傳統刺繡的變體繡。
1976年,白塔寺修繕時發現的袈裟上的紋飾即用堆綾、貼絹工藝,上面的圖案有梅、蘭、竹、菊、蓮、桃等十二種花卉,為九宮格形式。據考證,此袈裟為清乾隆皇帝母親率宮女親自製作。
堆綾工藝後來逐漸發展、演變,形成了獨具北京特色的民間藝術——「北京補花」。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絹綾貼補花卉的民間手工藝品。「北京補花」,造型簡練、色澤明快、富有裝飾性。
現在的「北京補花」,使用一種特別加工(染經織緯)的鳳尾紗,色彩由淺入深,具有明暗深淺的藝術效果,立體感強,色調和諧自然。品種有餐室和床上用品以及袋、巾、墊等三十多類。
▲20世紀80年代的補花女工
補花分類及工藝
平補和雕補
補花產品大多為日用品,可製成台布、餐墊、杯墊,根據工藝不同,一般可分為以漂布為底的細工平補和以葛布為底的粗工雕補兩類。
平補於邊緣處着墨較多,有扦補、鎖補、繡補等多種縫綴方法,做工平而精細,整體布局較散。
雕補是具有北京特色的邊沿雕花做法,將一部分底布挖去,形成花紋鏤空,分半雕圈花和全雕滿花兩種。
另外還有較為特殊的棉補工藝,是在紋樣內墊上棉花再鎖邊,增加了平補的表現層次。
▲餐墊是補花產品中的一大門類,主要運用平補、雕補工藝。上為平補餐墊,以漂布為底
▲上圖為雕補餐墊,以葛布為底,花紋鏤空處可見深色背景。
撥花和攢花
撥花與攢花是補花工藝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
撥花就是將鳳尾紗剪出花型貼在底布上,用撥針將毛邊處預留的縫份窩進去,再施以針工,要求輪廓「團、圓、齊、平」,且凹處夾角須避免過小,以保證邊緣線條整齊飽滿。
攢花是將散撥的花片組合成完整的圖案,再用繡線縫綴牢固。
圖案主要為造型簡練的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層次分明;每一個單元塊面都有深淺暈色,用色明快大氣又有國畫特徵;紋樣沒有繁複細節但各具情態。
補花工序
補花製品的所有色塊均為不同顏色的織物剪出縫綴而成,並結合各種針法進行裝飾。
「北京補花」傳承不息
●民國以前
補花藝術一直流傳在社會的上流家庭,以家庭形式代代承傳,規模小但有生機。原崇文區的挑補繡花業主要分布在花市、西湖營和永外一帶,多是家庭手工業。
●民國初年
玄帝廟的瑞升繡局和東河沿的李德勝繡作在該行業較有名氣。
1949年後
龐大的出口需求使補花走入了蓬勃的工業化大生產,新題材和新針法的開發豐富和推進了「北京補花」的發展,高水平的從業人員為這一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方家庭餐桌多用台布,「北京補花」藝人將補花工藝運用在台布上,成為出口歐美很受歡迎的產品。
參考文獻
- ↑ 中國飲食文化之烹調藝術與哲學,搜狐,2019-02-17
- ↑ 中國四大名繡,搜狐,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