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沧桑
《剧变沧桑》简介:12集系列纪录片《剧变沧桑》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话剧百年历史的机械梳理,而且是站在总体史前的高度来审视百年之下的话剧艺术,把话剧还原到生活中,还原到简单的娱乐意识中,最终以图在百年之后给面临尴尬的话剧提供一丝历史的反思。
目录
分集剧情
话剧沧桑 剧变沧桑 第一集
第一集舞台西洋风这一时期,一些陆续出使欧美国家的中国官员,开始对西方戏剧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光绪朝户部右侍郎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对他所看到的西方戏剧曾有这样的记载:西方戏剧的长处,在于灯光图画的点缀,楼台深邃,能迅速变换布景,并能展现天气阴晴的细微变化,令观众身临其境,疑非人间,叹为观止。这些出洋考察的官员,多为清政府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860年,奕�D、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组织发起了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工业,而对于西方戏剧,则只是走马观花。
话剧沧桑 剧变沧桑 第二集
第二集跳板的力量上个世纪初,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李叔同在学习西洋绘画的同时,接触了从西方传入日本的话剧,并组织了话剧团体“春柳社”。在此地上演一出名为《茶花女》的话剧,当时称为新派剧,剧场门口的海报上显眼地写着:主演李息霜、曾孝谷。新派剧《茶花女》改编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讲述的是法国巴黎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高级妓女和一个叫阿尔芒的男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因为世俗的偏见,这对有情人最终未能成为眷属,玛格丽特也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春柳社选取了《茶花女》的第三幕,用中文进行演出,从表演到舞台布景,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戏剧。
话剧沧桑 剧变沧桑 第三集
第三集喧哗与骚动1907年,民主革命已经开始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刚刚兴起的新剧在此时也成为了传播时事、鼓吹革命的手段。1907年11月,上海开始了阴冷而潮湿的冬季,上海南市方斜路浙绍会馆的永锡堂里不时地传出依稀的锣鼓声,新剧演员王钟声(1874~1911,名熙普,浙江上虞人,中国早期话剧创始人之一),正组织春阳社在这里上演新剧《黑奴吁天录》,这是该剧在国内的第一次演出。几个月前,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首次公演《黑奴吁天录》。这个月其中的三天,永锡堂的门口和舞台边,都贴满红底白字的广告,广告上"主演钟声先生"的字样十分醒目,另外还有一个演员署名任文毅,他便是不久后新剧团体进化团的组织者任天知。
纪录片流派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2]”,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3]。
视频
剧变沧桑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纪录片基础知识,住哪儿网
- ↑ 被称为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的是,有途网,2020-05-19
- ↑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搜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