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普·莫札特
利奥普·莫札特(德语: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1719年11月14日-1787年5月28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奥格斯堡帝国自由城市(今德国),在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萨尔斯堡(名义上帝国首都)逝世,是音乐家胡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札特和玛利亚·安娜·莫札特的父亲。
目录
真心爱音乐,练到半夜都不停歇、父母出马逼迫休息
利奥波德完全看出这种惊人的专注力源自何处:莫札特对音乐的热爱。每当利奥波德拿出要莫札特挑战的艰深乐谱,他的眼睛会发亮。如果是难以驾驭的新曲目,他会日以继夜的钻研,过不了多久便能弹奏自如。晚上,父母还得逼迫他停止练习、乖乖上床就寝。他的学习热忱年年递增,就算必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也会设法把游戏变成纳入音乐的活动。但他最爱的,是即兴改编已经弹奏一段时日的乐曲,为曲子添上迷人又有新鲜的个人色彩。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莫札特 -
莫札特小小年纪就多愁善感异常,情绪时常大起大落,一会儿闹脾气,一会儿又热情洋溢。他脸上经常挂著焦虑,唯有在钢琴前坐定时才能放松下来,接著便行云流水、在音乐中浑然忘我。
1762年某天,利奥波德听到自己的一对儿女共弹了一首双钢琴乐曲,于是灵光一闪。女儿玛丽雅.安娜是才华洋溢的钢琴演奏家,莫札特则是名符其实的音乐天才。姊弟俩就像一双珍宝,散发天生的迷人风采,莫札特甚至具有明星潜质。利奥波德身为一介宫廷乐师,收入颇低微,但他嗅到了靠儿女发财的机会了。几番考量后,他决定举家前往欧洲各地的首都作巡回,在王室及民众面前表演并收取费用。为了增加噱头,他替孩子们盛装打扮,玛丽雅.安娜扮成公主,莫札特则是戴上假发、穿著华丽背心,打扮成大臣,腰间还佩挂一把宝剑。
莫札特与其姐姐和父亲。
小小年纪进军欧洲巡演,连国王、皇后都盛赞
他们的第一站是维也纳,姊弟俩立刻迷倒了奥地利皇帝和皇后。之后前往巴黎停留数月,进宫为王室演出,路易十五世国王(King Louis XV)甚至开心地让莫札特坐到他的大腿上。他们接著在伦敦一待就是一年多,为形形色色的广大观众演出。两个盛装打扮的小孩看来十分讨喜,但莫札特的演奏更教观众惊艳不已。他学会父亲设计出的许多小把戏,像是坐在钢琴前用一块布遮蔽视线,然后光凭一根手指弹奏小步舞曲;或机灵地即兴演奏知名作曲家新推出的曲目;他也会演奏自己的作品,不论曲子多阳春,一个七岁小孩能弹奏自己创作的奏鸣曲已足以教人刮目相看。最神乎其技的是,莫札特的小小手指可以用惊人速度在琴键上轻快飞舞。
巡回表演久了,一个有趣的模式渐渐成形。莫札特一家人受邀前去观光,在乡间游历或出席各种社交聚会,莫札特则是装病或喊累找借口推拖邀约,然后把时间省下来投注在音乐上。他惯用的招数会是跟造访的宫廷里最杰出的作曲家搭上线,在伦敦期间,莫札特就让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儿子,也是优异的作曲家约翰.克利斯提安.巴哈(Johann Christian Bach)留下良好印象。当全家受邀到别处作短途旅行时,他便有了最佳的托辞:已经请约翰.克利斯提安指导他作曲。
莫札特按此策略,接受邂逅的每一位作曲家指导,所受的音乐熏陶遥遥领先任何其他小孩。有人认为他从小就如此专心致志,岂不是失落了童年,但莫札特热爱音乐,乐于不断接受音乐上的挑战,从中获致的喜悦万万不是任何娱乐或游戏能相比拟。 巡回表演虽赚进丰厚收入,却差点以悲剧收场。1766年,开始踏上归程的一家人来到荷兰,莫札特染上严重的热病,迅速消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甚至一度濒临死亡。后来,高烧神奇地退了,他花了几个月渐渐恢复健康,但这一场重病彻底改变了他。他从那一刻起老是感到闷闷不乐,觉得自己会是早逝的命运。
莫札特一家人全仰赖两小巡回表演的收入,但邀约随著时间过去渐渐减少。其一是新鲜感消退,其二是孩子们长大了也不若年幼时可爱讨喜。利奥波德急著另辟财源,于是又构思了另一个计画。莫札特逐渐成为有模有样的作曲家,具备谱写各类型乐曲的能力,他决定为儿子敲定宫廷作曲家这个铁饭碗,同时为他招揽谱写协奏曲及交响乐曲的生意。拟定这个目标后,父子俩便在1770年展开一连串的义大利行程,当代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皆是由义大利发迹。[1]
正式在义大利成为宫廷作曲家
义大利之行相当顺利。莫札特在所有的重要宫廷施展超群琴艺,交响乐和音乐会作品皆获得许多好评,以一名青少年来说,表现已是可圈可点。他再度得以与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们往来,强化了早年在旅行中学到的音乐知识。不只如此,他重新邂逅了自己最热爱的音乐类型:歌剧,他从小就认定自己的生命任务是要谱写出隽永的歌剧。莫札特在义大利见识到制作最精良的歌剧,才意识到自己这份狂热的根源:歌剧是以纯音乐形式演绎的戏剧,用具有无限潜能的人声表达七情六欲,支撑起整体气势。尽管莫札特得到许多关注与启发,但在花了将近三年走访义大利各地宫廷后,都没有得到能与他才华相匹配的宫廷职务或生意。于是,父子俩在1773年返回萨尔兹堡。
利奥波德与萨尔兹堡大主教在棘手的谈判后,总算为儿子敲定宫廷乐师兼作曲家的职位,酬劳相对还算优渥。从各方面来看,这是一项不错的安排:莫札特不必再为金钱烦恼,能将大把时间拿来作曲。但几乎从一开始,莫札特心里就不是滋味,整个人不禁心浮气躁起来。他大半的年少时光都花在欧洲巡回表演,与杰出的乐坛菁英往来,聆听名气最响亮的管弦乐队表演,如今沦落到在鄙俗的萨尔兹堡落脚,孤立于欧洲的音乐胜地之外,在没有剧院、也没有歌剧的城市里讨生活。
更恼人的是作曲这事愈来愈令他气馁。自从有记忆以来,他的脑子里总是充满音乐,但几乎都是别人的作品,他知道自己的作品说穿了,就是以其他作曲家的乐曲为基础,然后用高明的手法加以模仿、改编。他如同一株幼苗,把各种相互交融的音乐风格当作周遭环境所供给的养分,照单全收。他感觉到内心深处在骚动,他想发表自己的音乐,停止模仿。这片土壤如今已蕴含饱满的养分。在青少年时期,他承受各种矛盾的强烈情绪侵袭:兴高采烈、抑郁沮丧、渴望性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那些滋味全数移植到作品里。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开始尝试这样做了。他为弦乐四重奏撰写一连串悠长的慢乐章,以各种怪异的情绪组合作为铺陈,并不时用大幅度的渐强音表现焦虑。他向父亲展示这些慢乐章,可把利奥波德吓坏了。莫札特为宫廷谱写逗人开心的乐曲,作为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要是宫廷或大主教听到这些新作品,肯定会认为莫札特疯了。更何况这些作品对萨尔兹堡的宫廷乐师来说太复杂,根本无力演奏,他要求儿子别继续沉迷在怪诞的音乐当中,或至少等找到其他能糊口的工作再说。
莫札特勉为其难地答应,但随著时间流逝却愈来愈抑郁。他被迫谱写的音乐毫无生气,平凡无奇,完全无法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他创作的曲目因此锐减,也鲜少公开表演,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丧失对音乐的热情。他觉得自己宛如囚徒,所以脾气渐趋暴躁。当他在公众场合听到歌剧的咏叹调,会想起自己原本可以谱写出怎样的乐曲,意志便消沉起来。他与父亲争执不断,从愤怒转为哀求父亲原谅他的叛逆。慢慢地,他想认命了:他会身陷在萨尔兹堡英年早逝,他知道自己有本事创作的那种音乐,世人将永远无缘得见了。
与爸爸关系破裂,却意外找到自己的方向
1781年,萨尔兹堡大主教邀莫札特陪他前往维也纳,打算在当地让旗下才华洋溢的宫廷乐师亮相。在维也纳期间,宫廷乐师一职的本分突然变得鲜明起来,大主教把他当成私人助理一般呼来喝去,原来他充其量只是名仆役。这下子,莫札特过去累积了7年的怨愤一下子全都浮了上来。他已经25岁,宝贵的光阴正在流逝,父亲和大主教还这般拖累他的脚步。
他爱父亲,也仰赖家人的亲情,但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处境了。一行人准备启程返回萨尔兹堡时,他做出惊人之举:拒绝离开。他请求解除宫廷乐师一职,大主教一开始对他极尽侮辱之能事,最后终于不得不让步。父亲与大主教站在同一阵线,苦劝儿子回家,并表明会饶恕他这次的任性。但莫札特心意已定:留在维也纳。结果,他后半辈子再也没离开这个地方。
与父亲的决裂是难以挽回又极度痛苦的,但他自觉时日不多,想创作的东西却多到仿佛无法全数完成。他怀抱比童年时期更甚的满腔热血投入音乐,无数的灵感仿佛被压抑得太久而瞬间倾巢而出,缔造了音乐史上前所未见的创意大爆发。
过去20年的学徒训练为这一刻作足了准备。他培养出强大的记忆力,多年来融会贯通的和声、曲调全都牢记于心,他思考的不是个别音符或和弦,而是整段音乐,他会把在脑海里听见的旋律立即写下来。曾经目睹他作曲的人无不震慑于其神速,就拿他的歌剧《唐.乔凡尼》(Don Giovanni)来说,莫札特在布拉格首演前夕出门饮酒作乐,听到朋友提醒他序曲尚未完工才急忙赶回家,太太在一旁唱歌为他提神,他则在几个钟头内写就史上极其受欢迎、精妙的序曲。
更重要的是,他长年学习作曲之故,任何你想像得到的音乐类型他都如数家珍,累积下来的超凡功夫让他能用现有音乐类型表达新的东西,可以拓展音乐的疆界,甚至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来改造。他感受到内心骚乱,积极寻找让音乐变得既强大又具张力的表现方式,而不仅仅是充当装饰的配角。
钢琴协奏曲和交响乐在当时已成为轻松、肤浅的音乐类型,乐章简短、旋律冗赘,通常是由小型管弦乐队在演奏。莫札特从内在结构全面改写形式,谱写的乐曲适合规模更大的管弦乐团,扩增了小提琴手的阵容,这样的管弦乐团可以演奏出当时前所未闻的震撼乐音。他的慢乐章远远超越一般曲目的篇幅,在开场时巧妙地建立紧绷氛围与运用不协和音,在第二慢乐章继续增强,最后以壮阔、充满戏剧效果的终曲收尾。他赋予作品多元表达惧怕、悲伤、示警、愤怒、欢悦、狂喜的力量,排山倒海而来的崭新乐音涵盖如此众多的层面,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如此创新的作品问世后,所有的作曲家几乎都无法回归原本大行其道的空洞宫廷音乐。欧洲音乐从此翻了个样貌。[2]
身怀卓越的音乐奇才
莫札特不是出于挑衅或反叛才作创新,他的创造欲不由自主地浮现,正如蜜蜂分泌蜂蜡一般自然。身怀卓越的音乐奇才,情不自禁想把每一种音乐类型渗透入自己的风格。
莫札特持续其狂暴的创作步调,终至耗尽心力。他在1791年最后一出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 首演两个月后离世,得年35。在他过世几年后,世人才懂得欣赏他在《唐.乔凡尼》等作品中开创的先进音乐,《唐.乔凡尼》后来成为史上演出频率最高的五大歌剧之一。[3]
音乐作品
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是音乐家胡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和玛利亚·安娜·莫札特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