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歲公公
《八十八歲公公》是一則繞口令。
繞口令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語言遊戲[1],由於它是將若干雙聲、疊韻詞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反覆、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繞口令結構方式有對偶式和一貫式兩種[2]。對偶式兩句對偶,平行遞進,如《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說對四,舌頭碰牙齒;要想說對十,舌頭別伸直;要想說對四和十,多多練習十和四。」對偶式的繞口令最有名的是中國民間流傳的繞口聯[3],如:「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這副繞口聯同音異義,頗為繞口,實屬巧對妙聯。「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上聯下聯各列出四個「自在」和「如來」,而四次出現的含義各不相同,耐人尋味。
“ |
八十八歲公公門前有八十八棵竹, 八十八隻八哥要到八十八歲公公門前的八十八棵竹上來借宿。 八十八歲公公不許八十八隻八哥到八十八棵竹上來借宿, 八十八歲公公打發八十八個金弓銀彈手去射殺八十八隻八哥, 不許八十八隻八哥到八十八歲公公門前的八十八棵竹上來借宿。 |
” |
目錄
特點
繞口令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倖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4]。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中國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繞口令多是詼諧而活潑,節奏感較強,富有音樂效果。有的用方言朗讀更具有濃郁鄉土特色,毛澤東同志生前也喜歡繞口令[5]。
值得一提的是,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6],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閒逗趣的語言遊戲。
視頻
八十八歲公公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傳統語言遊戲——繞口令 ,搜狐,2020-07-26
- ↑ 繞口令的特點 ,豆丁網,2011-01-13
- ↑ 繞口令對偶式的結構是怎樣的? ,愛問,2018-09-30
- ↑ 一門特殊的繞口令語言藝術,住哪兒網
- ↑ 繞口令越繞越有趣 ,央視網,2007-07-31
- ↑ 常練50「繞口令」:孩子練就好口才,聰明又伶俐,搜狐,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