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兒子的心愿(楊永平)

兒子的心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兒子的心愿》中國當代作家楊永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兒子的心愿

「爸爸,我想重走你的上學路!」

兒子信心十足非常認真地說。

我知道兒子有這個能耐,他的身體素質允許他能順利走完百十里路。他最喜歡做些富有挑戰性和冒險性的活動,可他如何能理解其中的苦楚和心酸。

這故事得從很多年前說起:

父親是「文革」時期的初中生,當時全鄉就兩三個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可惜運動一開始,一切就都亂套了,父親的學業就此擱淺——沒有畢業。對成績優秀的父親來說,猶如即將長成參天大樹的小苗就這樣瞬間夭折了,這成了父親心中永遠的傷痛和遺憾

隨着我們——他的三個子女的降生和不斷成長,父親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我們身上,希望我們能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培養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們也從此就邁上了成長求學的漫漫征途。

我小學是在一所村校讀的。沿着公路走半小時就到了。那時的路都是石子鋪的,每逢雨後,路上就出現許多坑坑窪窪。這時就會有手扶式拖拉機拉着碎石,沿路邊一堆一堆地倒着。道班的工人就拿着鋤頭和撮箕,把碎石刨來均勻地灑向路上坑窪的地方,再從路邊的莊稼地里挖些土來,灑在剛鋪好的碎石上面,這叫作撒花泥。泥土與碎石黏在一起,路就平了,還可以護路,免得石子被水沖走。可是,一旦雨天,路上就儘是泥漿,小孩走路蹦蹦跳跳的,走上一段路後,褲腿、後背,甚至全身都會是泥漿。

那個年代,過往的車輛不多,俗話說:繁華的馬路不長草。除了兩道車轍常碾壓的痕跡外,路中央和兩邊都長滿了草,車前草、狗尾草等,滿的是。清晨,草上沾滿晶瑩剔透的水珠,一路上學,沒法擇路,只能任由水珠打濕鞋子。到了學校,鞋子濕透,有時衣服也是濕的,要一直熬到放學回家。依稀記得,只有幾個家庭比較富裕的孩子,才另外準備一雙布鞋到學校換着穿,而多數孩子是沒有這種待遇的。

村校教室是用長條石砌成的,上面是木材和磚瓦結構的,沒有吊頂的裝修,抬頭見瓦,縫間有時還能瀉下縷縷金光。記得有愛哭的同學,一哭仰頭就見瓦,被師生戲稱又數瓦格子了。每逢假期歸來或是狂風大作後,書桌上便鋪滿了從瓦縫間吹下來的灰塵,厚厚的。

教室的窗戶是木製的,方格形。每到冬天,北風呼呼,室內實在受不住寒冷,老師便去買些白紙來,薄薄的,在窗格上塗些米湯,然後把紙輕輕地糊上,若遇上風大些,這層薄紙是受不住的,師生也免不了任由寒風的肆虐。老師說,有個學校的窗戶是嵌玻璃的,不用挨風吹受冷凍。

於是,我走進了鄉中學。

「楊永平,你通知家長來一下,收拾行李走吧」是不是那天晚自習我違紀,我被開除了,還是……?驚魂未定,喜訊傳來,原來是黨的民族政策的落實,通知我到縣城中學讀書。

從家到縣城,百十里路程,父親坐過車,也走過路。經過再三會議,父親決定步行送我去。

晨曦微露。

我們啟程了。父親挑着一擔行李。一頭是一個書包,裝的是小學課本,我說沒用,父親堅持着,就隨他,另一頭是一個木箱子——母親的陪嫁品,裡面裝是幾件衣服。我們隨着賣菜的隊伍行進,有打電筒的,有持火把的,從山腳一直延綿到山頂,活似一條蜿蜒的火龍,舞動着山村的夢,照亮着希望的路。

山路和公路交替着走,山路是捷徑,雖然坎坷崎嶇,可是比較有趣,走很長也不覺得累。走完了山路,就走公路,公路雖然相對平坦些,但稍走長一點,就比較枯燥,容易令人疲倦。加上我小時候體弱多病,走將近一半路程的時候,我就跟不上父親了,只能走走停停,而父親三十多歲,正值茂年,幹勁十足。

九月的陽光,威力不減,依然炙烤着乾渴的大地。偶爾從身邊駛過一輛大貨車,捲起一股幾丈高的煙霧,滾滾黃塵,擋住前進的視線,久久不能消散。這時,父親也只好靠路邊停下,等煙塵散盡再繼續前行。

就這樣,好不容易,終於走到縣城中學。我從來沒走過這麼長的路,小小的年紀——十二歲,而我的腳板心卻疼了五六天。

這就是我第一次步行進縣城求學的經歷(弟弟妹妹後來就沒有我的這種經歷了)。難道那時沒有班車嗎?當時的班車較大,要坐四十多人,一天一班,因公路不好,行進的速度堪比蝸牛,百多里路程得花四五個小時。車票也只需一塊多錢,爸爸也捨不得花,再說也是為了節約開支,讓我走路上學,鍛煉鍛煉,知道求學的艱辛,珍惜讀書的機會。

現在好了,以前的村校已舊貌換新顏——寬敞明亮、聲光電設施完備的綜合型教室。村村通工程,惠及千村萬戶,水泥公路四通八達,聯通萬戶千家,出行回家一雙布鞋都可以纖塵不染。縣道省道一再升級,老家到縣城只需個把小時,公交車、專線車、私家車絡繹不絕,到縣城也不是什麼稀奇了,隨時都可以去去就回。高速高鐵經縣城,連接全國各地,要到全國旅遊也是輕而易舉之事。

恰逢兒子也剛好十二歲,小學畢業,將進中學,與我當年如此相似,而當年我徒步的那些山路,大概已經無跡可尋了——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誰還會去翻山越嶺,走那些坎坷的羊腸小道,不過,讓他了解過去的艱難歷史,倒顯得十分必要,列寧曾說: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或許這樣能令他更加珍惜新時代,珍愛新生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呢?怎麼能不滿足兒子的好奇和探尋呢?

為了傳承,即使沒有了路,也得尋着點兒路來,儘早了卻兒子的心愿。[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