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文學名 :佛肚竹 目 :禾本目
拉丁學名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科 :禾本科
界 : 植物界 亞 科 :竹亞科
門 : 被子植物門     族 :簕竹族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屬 :簕竹屬


佛肚竹(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別稱佛竹(廣東),羅漢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欖黃色。稈二型:正常圓筒形,高7-10米,節間30-35厘米;畸形稈通常25-50厘米,節間較正常短。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或卵形至鐮刀形;籜舌極短。

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宜在肥沃、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國內外均有分布。該種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頂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觀賞;在地上種植時則形成高大竹叢,偶爾在正常竿中也長出少數畸形竿。漂亮的佛肚竹也是很多工藝品、文玩物品的加工對象。如扇子竹雕樂器等等。 [1]

目錄

形態特徵

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徑3-5厘米,尾梢略下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節間圓柱形,長30-35厘米,幼時無白蠟粉,光滑無毛,下部略微腫脹;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基部第一、二節上還生有短氣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節開始,各節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竿中上部各節為數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較為粗長。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徑1-2厘米,節間短縮而其基部腫脹,呈瓶狀,長2-3厘米;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帶;分枝習性稍高,且常為單枝,均無刺,其節間稍短縮而明顯腫脹。籜鞘早落,背面完全無毛,干時縱肋顯著隆起,先端為近於對稱的寬拱形或近截形;籜耳不相等,邊緣具彎曲繸毛,大耳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寬5-6毫米,小耳卵形,寬3-5毫米;籜舌高0.5-1毫米,邊緣被極短的細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易脫落,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寬度稍窄於籜鞘之先端。葉鞘無毛;葉耳卵形或鐮刀形,邊緣具數條波曲繸毛;葉舌極矮,近截形,邊緣被極短細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9-18厘米,寬1-2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線狀披針形,稍扁,長3-4厘米;先出葉寬卵形,長2.5-3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先端鈍;具芽苞片1或2片,狹卵形,長約4-5毫米,13-15脈,先端急尖;小穗含兩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頂生2或3朵小花常為不孕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2-3毫米,頂端膨大呈杯狀,其邊緣被短纖毛,穎常無或僅1片,卵狀橢圓形,長6.5-8毫米,具15-17脈,先端急尖;外稃無毛,卵狀橢圓形,長約9-11毫米,具19-21脈,脈間具小橫脈,先端急尖;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脊近頂端處被短纖毛,脊間與脊外兩側均各具4脈,先端漸尖,頂端具一小簇白色柔毛;鱗被3,長約2毫米,邊緣上部被長纖毛,前方兩片形狀稍不對稱,後方1片寬橢圓形;花絲細長,花葯黃色,長6毫米,先端鈍;子房具柄,寬卵形,長1-1.2毫米,頂端增厚而被毛,花柱極短,被毛,柱頭3分,長約6毫米,羽毛狀。穎果未見。[2]

地理分布

佛肚竹原產於中國華南,各地多有栽培,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東莞惠州汕頭台北柳州、桂平、個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以及亞洲的馬來西亞和美洲均有引種栽培。

生長環境

耐水濕,喜光植物。喜濕暖濕潤氣侯,抗寒力較低,能耐輕霜及極端0℃左右低溫,冬季氣溫應保持在10℃以上,低於4℃往往受凍。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的背風向陽處,尚可栽培。華中至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盆栽,置溫室或室內防寒越冬。喜光,但怕北方乾燥季節的烈日暴曬,亦稍耐蔭墒。喜肥沃濕潤的酸性土,要求疏鬆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

繁殖方式

1.分株:

採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濕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濕沙床內。經常噴霧保濕,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3]

栽培技術

生長環境:

關於剛栽種的佛肚竹盆景,澆透水後,將其放置于于蔽蔭處維護10天左右,然後在置於半陰半陽處維護5天,隨後將其放置於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精心維護和辦理。夏日應防止在烈日下暴曬,否則會損害佛肚竹的根系,栽培人員應商場進行蔽蔭。

溫度:

佛肚竹喜濕暖濕潤氣侯,抗寒力較低,本領輕霜及極點0℃左右低溫,長期溫度低於4-6℃,佛肚竹植株會遭到寒害。佛肚竹可在露地安全越冬,在背風向陽處,均可培養。秋末冬初,當夜間最低氣溫降至5℃左右時,應移入室內,室溫堅持在8℃左右最佳,室溫過高對來年成長晦氣。

灑水:

佛肚竹屬於耐水濕植物,應常常進行灑水,堅持土壤濕潤,但盆內不行呈現積水。佛肚竹在夏日是成長旺盛期,氣溫較高,遲早進行澆一次水。冬天應將其移入室內,葉面塵土較多,應適當對其葉面進行噴水,使葉片看起來愈加碧綠漂亮。

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會導致植物枝葉陡長,影響漂亮,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淡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成長盛期每月或隔月施氮肥水一次,以堅持莖稈黃亮,葉片碧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避免呈現每節成長過長,不構成佛肚狀,降低欣賞價值。

修剪:

佛肚竹植物成長相對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進行剪除,避免耗費其養分。新竹干細、節長,又影響造型,則應及時進行剪除。

佛肚竹的注意事項:

佛肚竹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辦理不妥回呈現病蟲害現象,應及時選用藥劑除去病蟲害,使得佛肚竹可以正常成長。佛肚竹在成長期間不行灑水過多,否則會導致佛肚竹根系的成長,栽培人員應精心辦理佛肚竹植物,進步該植物的欣賞價值。[4]

病蟲害防治

一般來說,佛肚竹葉枯病、常發生的病害有鏽病和黑痣病、蟲害有介殼蟲、竹蝗等。

一、佛肚竹葉枯病

  佛肚竹葉枯病為佛肚竹常見病害之一。 病葉的葉尖呈枯草黃色,病健交界處有一淺褐色區,呈擴展狀向健部發展。枯黃部位生有黑色小霉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生規律:病菌在病葉或病落葉上越季,適宜條件下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雨季,盆土過濕或苗小、苗弱時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增強生長勢。

  2、零星發生不防治,但要及時清除病殘體。

  3、連片侵染髮病時,用50%硫懸浮劑200~400倍液,27%銅高尚500~800倍液,3%多抗黴素900倍液,25%阿密西達懸浮劑1250~2500倍液噴霧。

  二、鏽病和黑痣病

  防治方法:鏽病用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黑痣病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

  三、介殼蟲、竹蝗

  介殼蟲防治方法:

  1、在若蟲期噴灑滅害靈,並加入適量煤油,噴蟲體有封閉窒息的作用。

  2、噴灑洗衣粉水溶液。方法是先將洗衣粉按1:100的比例溶於水中,攪勻後放置6小時,再加入40%氧化樂果乳油劑或敵敵畏乳劑,按1:1500倍稀釋後及時噴灑,連噴2-3次。噴灑2-3天後,應用清水將全株淋洗乾淨。

  3、也可以用60度白酒,按1:2對水,在春季介殼蟲開始活動時澆灌。4片澆1次,以後每15天澆1次,連續澆8-9次即可達到防治效果。其他方法參見蘇鐵病蟲害防治部分。

  竹蝗防治方法:用90%敵百蟲原藥1500倍液噴殺。[5]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佛肚竹灌木狀叢生,稈短小畸形,狀如佛肚,姿態秀麗,四季翠綠。盆栽數株,當年成型,扶疏成叢林式,綴以山石,觀賞效果頗佳。室內盆栽。觀葉類 ,稈形奇特,古樸典雅,在園林中自成一景。適於庭院、公園、水濱等處種植,與假山、崖石等配置,更顯優雅。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及"無竹則俗"等詩句,古人稱""為四君子,竹在園林中占有重要位置。由於各地的氣溫差異較大,適宜栽培的竹種各有不同,佛肚竹是觀賞竹類的佼佼者,觀賞價值很高,不但宜作露地栽植,亦宜盆栽供陳列。同屬栽培較多的還有黃金間碧玉,稈黃色,掛有綠色條紋;佛肚竹,竹型較大,節短,節間膨大顯著。

藥用價值

佛肚竹的葉片可以入藥,有清熱、除煩的功效。[6]

視頻

1、佛肚竹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7]

騰訊

2、佛肚竹葉黃了怎麼辦[8]

3、佛肚竹 羅漢竹[9]

騰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