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古希臘語:Ἱστορία τοῦ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ῦ Πολέμου)是關於古希臘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記述,作者為曾在戰爭中服役的雅典將軍修昔底德。常簡稱為《「歷史」》。該書被廣泛認為是一部經典作品和最早的學者式歷史作品。該書由後來的編輯者分為八卷。
對於《「歷史」》的分析一般分為兩個派別,其一認為這個作品是客觀且科學的歷史紀錄;另外從其他學者的判斷反映出對它的傳統解釋:「《「歷史」》的解析是很嚴苛的,它以純粹理性的觀點寫作,不受冗詞與道德判斷影響,既冷酷又具批判性。」更近代的解釋,與讀者反映批評結合,認為《「歷史」》比起客觀事件的紀錄,比較好以文學作品來理解。這個觀點表現在一名學者W.R. Connor描述修昔底德:「一位藝術家,他選擇且有技巧地安排他的材料,並創造具象徵又感性的潛能。」從前者的觀點視修昔底德為有開創性、有思想、又具有哲學性,超越他所處的時代;後者認為他作為史家與他的歷史、文化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兩者的解釋都被學者所接受,有時候也有學者似乎要抓住兩者《「歷史」》中矛盾的衝擊與張力。
目錄
歷史方法
修昔提底斯 [1]的《「歷史」》對早期的史學有許多貢獻。他的許多原則成為今天史學寫作的標準。
編年
修昔提底斯的創新之一是採用有嚴謹標準的年表,以年為單位記錄歷史,每年包含戰事激烈的夏季與活動較少的冬季。因此跨越數年的事件在書中會被分為數篇分開敘述,有時在書中會被分隔較遠,造成他會有在衝突中的許多事件當中擺盪的印象。這個方法和更早的希羅多德的歷史比起來,希羅多德在年代中跳躍,使得頻繁又迂迴地導覽,讓它看起來似乎和時間地點沒有關係,有鮮明的差異。
演說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另一個特徵,是修昔提底斯寫入大量戰爭中主要人物的演說。包含雅典和斯巴達雙方將軍在戰前對部隊的演說,和許多政治演講,以及各方的辯論。
資料來源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引述來源方面,修昔提底斯從不給出其消息來源,給出同一事件其它版本的記述的時候也寥寥可數。這一點同希羅多德顯著不同。希羅多德頻繁提到他講述情節的其它多個版本以便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各版本的真實性。與此相反,修昔提底斯努力給別人其敘述無懈可擊和無可辯駁的印象。 不過讀者仍不必太過懷疑其真偽,修昔提底斯對於史料應用方面,他寫道:「這部歷史著作讀起來可能無法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又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裡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他只晚希羅多德二十年,但有巨大的進步,希羅多德 [2]只是提醒讀者辨別真偽,他說:「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每一件事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而修昔提底斯是親自驗證事實。這樣的態度為史料批判是為史家誕生的基石。
影響
此書把當時希臘哲學家那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邏輯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中,為後世的歷史編纂學樹立了典範。 後世影響:「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源自《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對雅典和斯巴達「不可調和」矛盾的記述。後世(西方為主)研究者根據對這一概念和相關歷史的研究,將其引申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實力的增長和因此而起的斯巴達的恐懼」(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後世繼而為其命名為「修昔底德陷阱」。具體所引用的實例為近代史中,以美國為守成大國代表,以20世紀德國,蘇聯,日本依序分別為新興大國為代表的,他們之間或熱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或軍事占領與經濟妥協並舉(「廣場協定」),意欲證實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視頻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修昔的底斯資料簡介 古代希臘傑出的歷史學家 ,8794網,2016-12-14
- ↑ 希羅多德 Herodotus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