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马
伊犁马 |
---|
科学分类 |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种 伊犁马 |
伊犁马,[1] 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伊犁马亚种,是中国珍稀的动物资源。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伊犁马是中国育成的乘挽兼用型马种,产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尼勒克、巩留、新源等县, 分布到全州及邻近地带。它是以哈萨克马为母本, 用前苏联奥尔罗夫马、顿河马、布琼尼马等品种杂交改良选育而成。体质结实紧凑, 结构匀称, 外形骏美, 力速兼备, 适宜高寒山区的放牧饲养。毛色以骝、栗、黑、青毛为主。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48.3厘米, 母马141厘米。最大挽力400千克,约为体重的92%。
目录
外形特征
伊犁马的马头中等,颈长适中且高举,鬐甲高度中等,前胸宽广,背腰平直,尻略倾斜,四肢坚强,蹄质结实。体质干燥,整个外形俊秀、灵活、轻快、结实。胸部发育特别良好,富有持久力和速力。 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生活习性
伊犁马外貌俊秀,体格魁伟,抗病力强,耐粗放,适应性强,有稳定的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产于伊犁地区各县(市),尤成年公以昭苏县所产堪称骏马。 伊犁马是中国著名的培育品种之一,性温驯,富有持久力和速力,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 力速兼备,挽乘皆宜,长途骑乘擅长走对侧步,能够适应于海拔高、气候严寒、终年放牧的自然环境条件,抗病力强。保留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饲养起来容易,善走山路,冬季在雪深40~50cm时,尚能刨雪觅食,青草季节增膘快。西北及华北各省、自治区,均引进该马种,表现良好的适应性。 伊犁马乘挽兼优,1000米速度赛只需1分10秒,100公里7小时13分25秒,每天能行走80-120公里。在参加全国性各项赛马比赛中,伊犁马以其超凡的速度和耐力,屡屡获得冠军,在1997年全国马术比赛中囊括了全部5项冠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分布范围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总数约有10余万匹。 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