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交響樂隊

交響樂隊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交響樂隊

外文名稱;Philharmonic Orchestra

流行;歐洲及全世界

定型於;19世紀20年代

交響樂隊是一種大型的管弦樂隊。交響樂隊大約定型於19世紀20年代,並開始在歐洲及全世界流行。交響樂隊一般包括五個器樂組,即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1]

弦樂組是一個提琴的家族,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組包括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英國管、大管等;銅管組包括圓號、小號、長號、大號等;打擊樂組有定音鼓、小軍鼓、大鼓、三角鐵、鈸、鑼等;色彩樂器組包括鋼琴、豎琴、排鍾、管風琴等。

基本介紹

交響音樂是音響邏輯形式的組合、發展,如旋律形態(主題、動機)的重複、變化等等,並且根據其內容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體裁。交響音樂不是專指一種特定的體裁名稱,而是一類器樂體裁的總稱。這類體裁的共同特徵是:

1、 由大型的管弦樂隊演奏;

2、音樂內涵深刻、格調高雅、思想深邃;

3、 具有史詩性、戲劇性、敘事性、描寫性、悲劇性、英雄性,抒情性、風俗性等特質;

4、 有較嚴謹的結構;

5、 豐富的表現手段;

6、 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交響音樂主要是指交響曲、協奏曲、交響序曲、交響組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

但其範疇也時常擴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樂曲,如交響樂隊演奏的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變奏曲和舞曲等。

起源與發展

產生溯源

提起樂器和集體的演奏,我們首先就會想到古代東方的幾個文明國家--埃及、亞述、巴比倫、中國以及西歐的古希臘。交響音樂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遙遠的歷史過程中。它的名稱源於古希臘,"symphony"一詞是"和音"和"和諧"兩個詞的總稱。最初的用法也比較混亂,從字源上看交響樂的希臘原文僅是"一起"(syn)"發出聲音"(phone)的意思,中世紀時則指兩個音的和諧結合,包括早期對聲樂或器樂作品,或某些樂器(如風笛和手風琴)上若干個音的和諧結合。十六世紀末,在戲劇(包括歌劇和神劇)作品中插入的任何樂器不合奏段落,都叫做交響樂。到了古羅馬時期,它就逐漸演變成為泛指一切聲樂和器樂合奏(唱)曲和重奏(唱)曲的代稱。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所採用的許多原始樂器中,已經包括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了;這些樂器當時不但用來獨奏和作為歌唱的伴奏,而且也用在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合奏中。

希伯來民族的樂器,根據聖經的記載,遠在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時代,即在三千年前左右,也已經有三十六種樂器,他們在祭神的時候除了鼓鈸、鼓瑟和彈琴的人之外,同時還有一百二十個祭司吹號。

古希臘神話描寫過阿波羅和大潘比賽音樂,也描寫過奧菲士借音樂的力量馴服鬼魔而從冥國救出他的妻子,在這些故事中都介紹過古希臘的豎琴、笛和七弦琴等樂器。

從某些古代墓刻、瓶畫以及流傳下來的神話和傳說中,我們可以確定東方文明古國的樂器和樂隊,主要是用於民間節慶舞蹈、行軍和宗教儀式中的。

中世紀的音樂藝術,不論是宗教的(教堂聖詠)或是世俗的(流浪藝人、游吟詩人和戀歌詩人的藝術),都以聲樂為主,樂器只是用來作為歌唱的伴奏,或者用來替代缺少的聲部,樂器本身並不具有獨立的作用--中世紀的樂器除了教堂常用的風琴之外(由於構造尚未完備,還不能用來獨奏),還有一種叫做維沃爾(viol)的古提琴。這是游吟詩人最喜歡用來伴隨他們自己的歌唱的弦樂器。在這類歌唱性的弦樂器第一次被用來作為主要樂器之後,弦樂器的意義和作用便大大地加強起來,因此也大大地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

早期出現

交響樂隊的萌芽實際上是在十六世紀中葉,即在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交響樂隊中的樂器大多也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現代的交響樂隊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葉,甚至可以說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一共經歷了三個世紀的複雜發展過程才最後定型。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含義和現在也完全不一樣,當時的交響樂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交響樂這一名稱被當作了一切和聲性質的、多音樂曲的標誌。這是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書法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的結果。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內部的萌芽和發展,由於城市的建立和發展,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進步的資產階級世界觀--人文主義的形成,因此對藝術創作也提出了以現實主義的方法基礎。蒙特威爾第的另一個功績還在於:他對樂隊有着新的理解,認為樂隊就是各種不同的音色的結合,因此他開始使不同的樂器進行對置,相互對比,讓各組樂器輪番演奏等,這些做法在當時都還是一種意外的新發現。

總的說來,這一個時期在樂器的採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斷地在變換着,有時候甚至還把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巨型提琴、風車和大炮等用在樂隊中,以造成某種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是交響樂隊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時期。

隨着主調和聲風格的發展和數字低音的採用,羽管鍵琴因為便於奏出和弦便在樂隊中占據很穩固的地位;其次,由於意大利著名提琴製造家,例如阿瑪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後定型方面所獲得的輝煌成就,提琴族樂器在樂隊中的數量便逐漸增多,並最終把詩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樂器排擠出樂隊之外。但是這時候的樂隊還不能算是新型的樂隊,因為它的基礎仍然是羽管鍵琴,而且樂隊中還有不少是古老的樂器。

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對樂隊的興趣在整個歐洲逐漸蔓延開來,樂隊也從它誕生的搖籃--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國境,在巴黎、倫敦、柏林、漢堡和維也納,都相繼出現不同類型的早期樂隊。

到十七世紀末,不但在歌劇院和教堂有樂隊演奏,還有專門供樂隊演奏音樂的新場所應運而生。1672年,第一個公開收費的弦樂隊音樂會在倫敦舉行,1686年荷蘭開始有定期的公開演奏會,並即遍傳歐洲其他國家。

十八世紀

十八世紀初期,音樂藝術在歐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隨着歐洲產業革命的進程,音樂藝術也開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規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確的含義: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當時的意大利歌劇序曲(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以它特有的"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而這三個段落成為了古典交響樂的基本雛形。

十八世紀是大轉折和大革命的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哲學觀點、美學理想以及藝術形式都發生了變化,交響樂隊的轉折時期也隨着到來了。在交響樂隊史上的這個轉折,應該以海頓的《第一交響曲》問世的1759年為標誌。

巴赫和亨德爾都是復調音樂作曲大師,他們的樂隊寫法依然遵循着過去的傳統。不過,他們作品的樂器組合還是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紀之交開始形成的音樂趣味的變化。首先是他們總結了過去作曲家的成果,最後確立了弦樂器一組在樂隊中的地位,即在樂隊中使用小提琴一族樂器,與此同時,木管樂器組和銅管樂器組的胚胎也出現了--雙簧管和大管成為聽眾的寵物,橫笛取代了豎笛;法國號和小號成為樂隊的常用樂器。此外,巴赫在樂隊中往往加用抒情雙簧管和獵角;亨德爾則加用豎琴。但是,巴赫和亨德爾都還沒有意識到各種樂器、特別是整個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和銅管樂器組各自獨有的特點,而且,對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採用往往有偏多的傾向;其組合之不定規也特別突出。

巴赫的樂隊完全建立在多聲部和復調結構的基礎上,正如他的聲樂創作一樣。他的樂隊中的鍵盤樂器、木管樂器、弦樂器、甚至部分銅管樂器的表達手法,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一種單一的、彼此間極其相象的方式--他讓木管、銅管與弦樂器演奏同一類型的樂句,即用一種樂器接着模仿另一種樂器的樂句。巴赫的樂隊採用各種自由的樂器組合,例如,他的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使用的樂隊。沒有一首採用同樣的樂器組合。巴赫使各種不同方式的組合在各種巧妙的連續程序中互相對比,在音響上造成了非常多樣化的感覺。巴赫的樂隊所具有的這種特徵,不但使他的每一部作品具有不同的色彩,甚至每一樂章都在變換色彩。

亨德爾的創作非常多樣化,特別是因為他還創作了大量'應時。的作品、因此他時常要求擴大樂隊的組合,並不斷加用一些在當時已屬古老的樂器(例如詩琴和低音古提琴等)和一些剛剛開始在樂隊中爭地盤的樂器(例如豎琴和曼陀林等)。他為慶祝英國的某次戰爭勝利而寫的《焰火音樂》,為供大型樂隊在露天演出起見,除了弦樂器相應地增多之外,管樂器方面競用到九個小號、九個法國號、二十四個單簧管、十二個大管和三個定音鼓。亨德爾是慣於運用這種規模過分龐大的樂隊的。像這樣擴充的樂隊後來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又有了新的發展。

相關視頻

百人青少年交響樂團演繹《涼涼》已經好聽到生活不能自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