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達龍屬
艾伯塔龍屬(屬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爾伯托龍、艾伯托龍、亞伯托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sarcophagus),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省立恐龍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科學家們對於艾伯塔龍有幾個種,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些科學家將平衡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 libratus)列為第二個種。
艾伯塔龍是雙足的獵食恐龍,有著大型頭部,上有很多銳利的大型牙齒,以及有兩隻手指的小型前肢。艾伯塔龍可能是位在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艾伯塔龍的體型較大,但仍比其著名近親暴龍更小型,重量與現今的黑犀牛差不多。
自從1884年首次發現化石以來,目前已發現超過三十頭的艾伯塔龍化石,並提供很多研究資料。曾在同一地點發現二十六頭艾伯塔龍化石,可見牠們有著群體活動,這些化石並能允許科學家研究牠們的發育生物學與人口生物學。
目錄
描述
艾伯塔龍的體型比一些暴龍科恐龍較小,例如特暴龍及暴龍。成年的艾伯塔龍約有9公尺長,少數個體可超過10公尺。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估計成年的艾伯塔龍體重在1.3到1.7噸之間。
所有暴龍科恐龍都有相似的外貌,包括艾伯塔龍在內。艾伯塔龍是雙足動物,具有長尾巴,可平衡頭部及身軀的重量。與巨大體型相比,暴龍科的前肢是極為小型的,且只有兩指。後肢很長,具有四個腳趾。後趾很短,只用其他三趾接觸地面,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艾伯塔龍可能可以每小時14到21公里的時速行走[1]。至於艾伯塔龍的幼年個體,可能可用更快速度移動。
頭顱骨與牙齒
艾伯塔龍的頭顱骨很大,頸部很短呈S形,最大型成年個體的頭部接近1公尺長[2]。頭顱骨上的大型洞孔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肌肉的附著處,以及容納感覺器官。長嘴部容納者超過58顆香蕉形牙齒;較大型的暴龍科卻有著較少數的牙齒,例如蛇髮女怪龍的牙齒至少有62顆。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龍科是異型齒動物,即不同位置的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前上頜骨牙齒較其他的上頜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
。如同暴龍,艾伯塔龍的上頜骨牙齒能有效抵抗側邊力量,例如嘴中獵物的掙扎力量。艾伯塔龍的咬合力約為3413牛頓,略小於暴龍。在眼睛上方,有短的骨質冠飾,可能在求偶期間具有視覺辨識功能。
2001年的一項研究,認為艾伯塔龍牙齒的鋸齒狀邊緣,可能在進食時協助撕裂獵物的肉塊。在咬合時,牙齒鋸齒狀邊緣的形狀,可增加接觸肉塊的表面積、散佈咬合時所遭受的應力。某種植龍類、盤龍目異齒龍的牙齒也帶有類似鋸齒狀邊緣,但無法散佈咬合時所遭受的應力。暴龍科動物的牙齒是用來協助撕裂獵物的肉塊,而非單純切割裂物的肉塊。根據牙齒的磨損模式,顯示暴龍類在進食時會搖晃頭部,以咬下獵物肉塊。
參考文獻
- ↑ (英文)Thulborn, Richard A. Speeds and gaits of dinosau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82, 38 (3-4): 227−256. doi:10.1016/0031-0182(82)90005-0.
- ↑ (英文)Currie, Philip J. Allometric growth in tyrannosaurid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and As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3, 40 (4): 651–665. doi:10.1139/e0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