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井岡山花(郭志鋒)

《井岡山花》中國當代作家郭志鋒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井岡山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是井岡山上最有名的花種。這花土生土長,春風一吹,蓬蓬勃勃,陪伴着井岡山的山山水水,裝點着井岡山上的東南西北。

井岡山上英雄很多,但是你關注過那些女性角色麼?她們就像這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寄寓着大地的理想,散發着人間的芬芳。

這一次,在井岡山,我有意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女性角色,而且我把馳騁於革命戰火中的女性與奔赴在當下脫貧攻堅戰場中的女性作了對比與連 接,結果有着許多驚人的發現。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考驗,可眼前呈現的卻是同樣美麗而堅毅的臉龐,感受到的卻是同樣遼闊而執着的追求。

如果說,戰爭年代女英雄以如花的青春,賦予了中國革命這本厚重的史冊更多的壯麗和浪漫,那麼,在脫貧攻堅這場特殊的戰役中,當代的女 性則以自身的點綴賦予了井岡山一絲絢麗,幾分渲染。

我雖然無法看清戰火中的女性面容,也無法完全復原她們的內心世界。然而,走在井岡山,我能感覺到,她們的呼吸依然在空中飄散,她們的 英靈依然在這片土地上留戀。我看見伍若蘭使着雙槍向着山腳下衝鋒;看見賀子珍揮舞着大刀對着敵人猛砍;看見康克清抬着擔架奔赴戰 場……我看見曾志、彭儒等許許多多的女紅軍戰士扛着長槍和大刀,英勇地殺向敵群,鮮紅的旗幟迎風招展。

當時,大家口口相傳:古有花木蘭,今有伍若蘭。這位巾幗英雄,善使雙槍,百步穿楊,先後參加了井岡山上的七溪嶺、黃洋界等多場保衛 戰,衝鋒陷陣,英勇殺敵,完全不顧自己還是一位孕婦。1929年,她下山不久,不幸被捕。敵人絞盡腦汁,繩子吊、槓子壓、灌辣椒水……用 盡了種種酷刑,卻沒有動搖這位女共產黨員的革命信念。一天深夜,敵人再次將她高高吊起,往她的嘴裡猛灌辣椒水,剛剛流產的她一時昏了 過去。可是甦醒後,她的第一句話卻是:「要想從我嘴裡得到你們所需要的東西,除非日從西方出,贛江水倒流!」敵人氣急敗壞,最後殘酷地 殺害了她,還把她的首級掛在贛州城門示眾。犧牲時,伍若蘭年僅26歲。雖然這朵美麗的鮮花過早地遭到了毒手,但是她追求革命理想的芳 魂,依然環繞着五百里井岡,依然飄蕩於千山萬壑!

有人說,賀子珍是井岡山上開得最艷的一株映山紅。還有人說,賀子珍也是井岡山上開得最寂寞的一株映山紅。

1928年,由於中央推行錯誤路線,尚是中央委員的毛澤東遭受到種種不公待遇,心情一度低落。賀子珍,猶如一位紅色天使,降落在毛澤東的身邊。她默默無聞地陪伴着毛澤東,就像井岡山上鮮艷的映山紅,與他站在一起,共擔風霜雨雪,給了他一抹生命的亮色。作為「永新一枝花」,賀子珍開放在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歲月里,出現在毛澤東最需要的時候。這場井岡山上的曠世奇緣,儀式竟格外得簡單,沒有像樣的酒席,沒有嶄新的婚房。只有袁文才高興地張羅着,比平時多做了幾樣土菜,幾個人圍在一起喝了幾杯土產的米酒。但兩人不在乎物質上的缺 乏,心連心,肩並肩,一起投身于波瀾壯闊的革命事業,創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在賀子珍陪伴的日子裡,毛澤東奮力驅逐心中的陰霾,揮筆 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提出了「工農包圍城市、實行武裝割據」 的革命實踐道路。那時的井岡山,因為賀子珍的盛開,變得更加傳奇動人;那時的映山紅,因為賀子珍的盛開,變得更加嬌美妖嬈!

曾志,著名的紅色美人,一朵嬌艷的杜鵑花。她長相秀美,氣質優雅,本在湖南衡陽讀師範,過着安逸的生活。1928年4月,這位湖南宜章縣的首名女黨員,迎着革命的召喚,隨同部隊向着井岡山進發。這株杜鵑花,迎着革命的風雨,開放在巍巍井岡,生長成井岡山上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她懷着身孕,居然跟着男人們一起抬木頭建設小井醫院,她擔任後方總醫院的黨支書,跑前跑後救護傷病員,嬌柔的身軀暴發出無限的活力。 十一月的一天,曾志肚痛發作,足足掙扎了三天三夜,終於產下一名男嬰。其後,她相繼患上了乳腺炎、產褥熱等產後疾病。由於缺醫少藥, 她多次發高燒昏死過去。孩子因為沒有奶水吃,生命也極度虛弱。戰友們都以為她很難抗過這一道道死神關,哪知曾志在病了二十多天後,竟 然僥倖逃脫了死神的枷鎖,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事後戰友們說,因為曾志與井岡山有緣,井岡山是她的人生福地。戰友們又說,主要還是因為曾志的堅強不拔和無所畏懼,才最終嚇走了死 神。曾志就像一株報喜的映山紅,讓戰友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也看到了新生和希望。那個新生的孩子後來也留在了井岡山,成了一名農民的 兒子,名叫蔡石紅。

1998年,曾志在北京去世。6月30日,曾志的骨灰盒在北京家人的護送下來到了井岡山。等待已久的蔡石紅,見到母親的骨灰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失聲痛哭。小的時候,母親沒能給他關愛,現在,她要在井岡山上常年陪護着他。

依照曾志的遺願,孩子們把曾志的骨灰撒在小井紅軍醫院烈士墓旁的僻靜山坡上。他們在一塊三角形的墓碑上鐫刻上「魂歸井岡」。如今,那 兒生長着一叢叢杜鵑花,年年向着人們報告春天來臨的喜訊。

伍若蘭、賀子珍、曾志,既是戰爭年代生長於井岡山上的紅杜鵑,也是千萬個女烈士之中的先進代表。走在井岡山上,我一直在思考:現如今,誰還能準確統計出井岡山上犧牲的女烈士到底有多少?有多少女孩、有多少母親、有多少女共產黨員長眠於此,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甚至一個名字。也許她們現在真的化作了萬紫千紅,化作了滿山的紅杜鵑。

硝煙散盡,喊殺聲漸漸遠去。

現實中,呈現於我的眼前卻是另外一場特殊的戰役,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前線,又一次看見了眾多女性的身影。我看見幫扶的女幹部踏着月 色訪貧問苦;我看見在拆除危房的施工現場,掛職的女書記也像男人一樣扛着木頭走;我看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女戶主就地取材建起了農家 樂,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遊客……

正因為先烈在前面引路,才激勵着更多的後來者堅定信念,不畏困難,艱苦奮鬥,勇往直前,踐行着井岡山精神。

當下,最重要的是脫貧攻堅。消除貧困,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不正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麼?這也是無數先烈孜孜謀求的

革命理想。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在井岡山市第四次黨代會上立下錚錚誓言,堅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聚力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 條主線,確保在全省率先脫貧摘帽,給人民一個交待,給先烈一個交待,給歷史一個交待。這號召不但吻合了井岡山的實際情況,而且也喊出 了井岡山人民的心聲。這場特殊的戰役如何打?如何像當年紅軍一樣贏得軍心和民心?井岡山因地制宜,採用「一鄉一計劃、一村一對策、一 戶一方法」,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開闢出旅遊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和移民扶貧「四大戰場」,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安居扶 貧、基礎設施扶貧、保障扶貧四大攻堅戰。

羅慧瓊作為紅星街道龍江路社區黨支部書記,既要全程參與協調街道扶貧工作,又同時要幫扶紅卡戶曾維佐。曾維佐年老多病,妻子患老年痴 呆,老兩口沒有土地,沒有生活來源,生活十分窘迫,多年居住在兩間破舊的木棚子裡,不通路,用水用電都不方便。羅慧瓊了解情況後,痛 在心裡,急在行動。她多方奔走,按政策為曾維佐申請到了廉租房,又忙前忙後張羅廉租房的裝修。裝修結束了,又跑上跑下替曾維佐操心搬 家有關事宜。前前後後,忙了好幾個月,連自己的家都顧不上照顧。2016年春節前,曾維佐如願以償地住進了新房。

可是,羅慧瓊對此並不滿足,為增強「造血」功能,她自費為曾維佐購買火鉗、手套等一系列工具,讓曾維佐開始「淘寶」賺錢。平時,她也 幫着收集一些廢品紙殼、易拉罐送給他們,使曾維佐開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如今,曾維佐每月可獲收入280餘元,由此重樹了他的生活信心。現 在,曾維佐天天笑眯眯,見人就夸:「羅書記比我們的女兒還要親,她真是一個好姑娘!」

2016年,王曉慧被安排在壩上村定點幫扶,幫扶對象是61歲的鄧洪明。走進鄧洪明的家,王曉慧看到的是鍋台灰積如山,砧板上的油脂污垢黑 得發亮,房間裡髒衣服散亂成堆……加上常年酗酒,鄧洪明的腦子有些不清楚,唯一的兒子也在外打工,家裡既窮困又潦倒。

「說心裡話,我平時挺愛乾淨的,剛一進他家裡,心裡確實有些受不了。」對當時的情景王曉慧記憶猶新。面對如斯窘境,她迅速調整心態, 決定從小事、細節入手。

雖然鄉鎮的工作很繁忙,但王曉慧每周都會擠出一兩天時間來鄧洪明家看看,向他宣傳政府的扶貧政策,順手替他做點家務活兒。她就像出嫁 的女兒回到了娘家,什麼活都干,幫着鄧洪明掃地、清洗廚房、洗衣服等等。王曉慧回憶說:「一開始,老鄧對我的態度還是比較冷漠的,也

不愛和我說話,慢慢地,他對我的態度變得親近了許多。」

而今,走進老鄧的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棟兩層的樓房,廳堂正中和村裡的所有人家一樣,掛着一幅毛主席像,整個環境給人一股整潔、利落 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經過王曉慧一年多時間的幫扶,鄧洪明不但基本戒酒了,而且參加了「紅軍餐」的接待,年純收入1萬多元,兒子在 外打工也有2萬多元,2016年全家收入達4萬元,家裡還添置了一台5000多塊的摩托車,日子開始紅火起來!

在井岡山,革命先烈的身影無處不在。所以無論是羅慧瓊,還是王曉慧,她們深深懂得,自己的綿薄之力,雖然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認可,但與

伍若蘭、賀子珍、曾志等女英雄相比,相差何止天壤之別!只是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響應的都是時代的召喚,順應的都是歷史的選擇!

扶貧先扶志,志智雙扶,方能標本兼治。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井岡山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不甘示弱,在幫扶幹部的激勵下,自力更生,艱 苦創業。廖葉雲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大隴鎮源頭村牛塘組廖葉雲是李建平的妻子。從1995年至2007年,李建平一直擔任源頭村的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2004年11月,天降橫 禍,,一場交通意外導致李建平半身癱瘓,讓這原本幸福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李建平的妻子廖葉雲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依然不離不棄, 用自己的肩膀撐起這個不幸的家庭。她不僅要照顧半癱的丈夫,還要支持上大學的兒子完成學業。

隨着全山脫貧攻堅的全面推進,大隴鎮政府幫助廖葉雲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每年增收2400元。同年9月份又安排其為護林員崗位,年增收 9600元。源頭村是著名的挑糧小道出發地,每年有近十萬遊客從這走上黃洋界。在上級部門的協調幫助下,2016年10月份,源頭村「朱毛紅軍 挑糧小道體驗的一天」項目與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成功對接,廖葉雲也成為了第一批參與農家樂接待的農戶。為此,她積極配 合,改造了家中設施衛生環境,並自學菜譜,學習烹飪技術,不斷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務質量,從而又有了經營性收入。

廖葉雲生活上的壓力越來越小,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脫貧的信心越來越足。現在每每跟廖葉雲談到脫貧攻堅時,她都信心滿滿地說:「不僅 僅脫貧,隨着我村的紅色旅遊農家樂的越來越紅火,我們的目標是致富奔小康生活!」

吳雲月,今年61歲,家住茅坪鄉壩上村,早年丈夫因病去世,獨自撫養一雙兒女,生活一直過得很艱辛。雖然剛過花甲之年,但她的頭髮卻早 已花白,滿是皺紋的臉上,浸潤着歲月的風刀霜劍。

1997年,吳雲月的丈夫肖貴明因病出世,留下孤苦無依的娘兒仨,相依為命。為了支撐起這個家,吳雲月每天起早貪黑,靠着種田養豬艱難度 日,有時在附近村鎮打點零工。吳雲月說:「雖然丈夫這邊的兄弟時常也能接濟一二,但家裡常年都處於借了還,還了再借的狀態,根本沒有 一點積蓄。」

面對大女兒早已出嫁,兒子肖石華37歲娶不起媳婦的現狀,吳雲月憂心如焚。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吳雲月一家快支撐不下 去的時候,村裡的紅色教育旅遊給她們帶來了轉機。從2013年起,吳雲月開始參加村裡的「紅軍餐」接待,這個時候她就在心裡打定主意:既 然組織上幫助我,我就得好好干,自強自立,才能真正脫貧致富。她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準備食材,「七菜一湯」的飯菜即使不算多,可她 也願意花上一個上午,可謂細心加耐心。看着遊客對她做的飯菜讚不絕口,她的心裡樂開了花。2016年,吳雲月家共接待遊客1000多人次,加 上兒子外出務工的2萬元,一年的收入將近4萬元。

經過自身的努力,吳雲月被評為壩上村支持脫貧攻堅先進戶,還被評為最美壩上人。對此,吳雲月笑呵呵地說:「黨和政府已經幫了我們很 多!現在主要靠自己,靠自己才光榮!」

打開井岡山2017年2月公布的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表彰簿,我能看到許多女性的身影,從第一書記到扶貧幹部,從幫扶幹部到脫貧典型,龍朝霞、 杜娟、劉麗娜、陳美蓉、黃小麗、張雪蓮、吳娟娟、左秋蓮……很遺憾,我沒有機會一一去採訪她們,也無從知曉她們的動人事跡和故事。但 是我想,她們肯定都接受過巾幗不讓鬚眉的哲理薰陶,一定在心裡銘記着井岡山上那些女英雄的芳名。或許因了這份沉甸甸的歷史擔當,她們

覺得付出再多的努力,與先烈相比,仍是微不足道。或許因了井岡山這個特殊的地理緣分,她們不斷地自我加壓,多了幾份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和使命感。

從歷史的深處走向現實的地平線,一個是戰爭年代的革命女性,一個是和平歲月的現代女性。如果要進一步分析她們的異同,尋求她們一脈相 承的精神主線,那麼必須不斷地走近她們,直至走進她們的心裡,你才能看到那個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在茅坪鄉神山村,我與住在山頂上的彭夏英聊了聊。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她家,並坐在她家的正堂上,親切地詢問她家一年來 的收支賬目和主要種養植項目。說到總書記,彭夏英很激動地說:「現在,共產黨政策好,非常關心我們農民,讓我們都能發家致富。」我又 說,你跟總書記說,你養了28隻羊,還養牛、種黃桃,不感到累嗎?彭夏英微微一笑,不以為然地反駁說:「現在幹部都那麼幫我們,我們自

己還不要努把力,吃點苦?人家幫我們,是無私奉獻,我們自己努力,賺了都是自己的。」

當我說到賀子珍時,彭夏英居然也能清楚地表達說,賀子珍是井岡山上的女英雄,要是她看到現在政策這麼好,一定很高興,很欣慰。

此言一箭中的。眾多的革命英烈,拋頭顱、灑熱血,追求的不正是人民的幸福生活麼?同時,在伍若蘭、賀子珍、曾志等女英雄的心裡,或許 多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希冀在以後的美好日子裡,能夠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女性能夠真正做到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這是流傳甚廣的歌曲《映山紅》。走過八角樓、走過挑糧路,走過黃洋界,我看見無數烈 士如花般的笑臉,觸摸到了她們年輕的脈搏。

可是當我再一次回望神山村和壩上村時,我又看到了伍若蘭、賀子珍、曾志的身影。這時,她們已跳下戰馬,化作了一個個年輕的女幹部,正 向着貧困戶宣傳國家政策,幫助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替貧困戶到處奔波忙碌……哦,是的,從歷史到現實,不一樣的戰場,卻是一樣的付

出;不一樣的戰場,卻是同樣的追求與理想。梳理一下歷史的軌跡,顯然就能發現革命先烈與當代女性之間,有着一道天然的精神線索,將她 們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當年的女英雄,與眼下的女幹部以及脫貧戶,都是生長在井岡山上的紅杜鵑,她們心相通,根相連!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而今,井岡山已順利脫貧摘帽。立於車水馬龍的茨坪街頭,仰望着遠處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個念頭在我心底油然而生。我想:看到今天 偉大祖國的蒸蒸日上,看到廣大人民群眾脫貧奔小康,九泉之下的先烈們將會笑得更加舒心、更加酣暢!井岡山的春天也一定會花團錦簇,更加明艷![1]

作者簡介

郭志鋒,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雜文學會會員萬安縣作協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