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線譜是一種由歐洲在17世紀左右完善,並為當今世界廣泛採用的記譜法。其本質是利用橫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間隙,通過各種樂譜符號來記錄音樂。閱讀及書寫五線譜時,遵循從左往右的順序。

近現代音樂中,會出現固有符號不能滿足作曲家所想表達的演奏方法的情況,故五線譜也可以由作曲家自定義並進行解釋。

目錄

歷史

在西方中世紀早期人們使用紐姆符(neumes)來記錄樂譜[1]。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只能通過符號表示音調高低,但不能準確表示音值的長短。當時只能通過這些助記符記錄音樂。

9世紀到11世紀,許多樂譜大量使用更精確的音符間距,用紐姆符在頁面表示絕對音高,例如1000年意大利的Longobardian和Beneventan紐姆譜手稿,該譜是用類似現代音名字母與紐姆符結合方式,做成的簡短紐姆譜手稿。此外,許多早期樂譜手稿使用一條或多條平行線,表示特定的音高

現代五線譜源自於12世紀左右的葛雷果聖歌。在那個年代主要仍以文字結合符號來代表音高。然而有人卻在當時開始嘗試以線條來記錄葛利果聖歌。並且隨着時間從一開始只有一條線逐漸發展到四條線,並且只使用點代表音符。在當時因為樂器的調性音域不同,樂譜用幾條線並沒有一個標準。

現存最早的羊皮紙樂譜是在1342年製造,含有4線3間。5線4間的樂譜則是意大利人Ugolino of Forlì製作的。從樂譜的意大利文pentagramma可看出樂譜是5條線。16世紀法國率先將他們的音樂整合成五線譜系統,並很快的在歐洲廣為流傳。

常規五線譜的組成

  • 線與間
  • 譜號
  • 其他記號

五線譜結構

記譜時,音符都會刻畫在1條線上或者2條線中間的空間上。而這些線及間由下而上命名的,最下面的是第1線,最上面的是第5線;第1、2線之間為第1間,4、5線之間為第4間。在這5條線之間,可以記下11個音。

譜號將標示某個特定音所在的線,並將其他音依序排列[2]。例如G譜號就將中央C對上的G音定在第2線上,第1間是F音,第2間就是A音,如此類推。而不同的譜號標示在譜上不同的線上,會改變五線譜所代表的音高。音調及其調號都會影響寫在譜上的音高

視頻

五線譜 相關視頻

10分鐘學會五線譜?美國專業作曲家,告訴你好方法!
一次搞懂所有你該知道的五線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