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二里頭村。1959年徐旭生帶領團隊以《左傳》《漢書·地理志》等關於禹和鯀的記載為依據,考證「嵩」、「告」二字,在河南嵩山腳下告成鎮進行考古挖掘,但一無所獲,徐旭生的學生卻在距離目標地告成鎮西北近百公里處的偃師市翟鎮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中國早期部落遺址。1960年以來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四處類似於宮殿的建築遺址,命名為一、二、三、四號宮殿,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遺址。二里頭遺址的碳十四測年一直有問題,二里頭考古隊長許宏認為瑞士物理實驗室的測年較為準確。而二里頭遺址的一處墓葬到底是否是墓葬,都是考古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徐旭生本人認為,偃師西南二里頭遺址及後來在附近發現的偃師商城遺址,實際上都是商朝人的城邑,不能因史記而區分為不同朝代;而鄒衡認為,二里頭是史記中記載的夏而不是商。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國家的起源提供了原始的資料,有待後來人進一步論證。目前中國史學界就這一問題形成了派系,鄒衡是二里頭夏都說,殷瑋璋等人堅持二里頭早商說。2019年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1],總投資6.3億元,占地約246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 儘管中國國家文物局並不建議該遺址博物館名稱包含「夏都」。
目錄
發掘歷史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由此,二十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穫,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又將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範圍為東西約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此遺址的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夏文化時期,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
從1960年至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對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員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號、2號宮殿基址,發現了青銅冶鑄遺址,清理了不同等級的墓葬,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性發掘,其中包括鑄銅作坊遺址;發現了多處建築遺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綠松石器等。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自2001年起,工作隊對宮殿區進行系統鑽探與重點發掘,發現並清理大型建築基址數座;對宮殿區及其附近的道路進行了追探,在宮殿區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大路;2003年春季,對已發現的道路進行了解剖發掘,並發現了宮城城牆;2004年,又在宮城以南發現了另一堵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牆以及綠松石器製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2011年,經過考古人員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發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牆、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築遺址[2]。在宮城東北部、宮室建築群以北發現的一處巨型坑,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據專家介紹,這一遺址,為探索偃師商城相關祭祀制度的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
視頻
二里頭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重磅!世界目光聚焦洛陽!舉世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搜狐,2019-10-20
- ↑ 二里頭遺址的故事:「最早的中國」誕生在這裡 ,搜狐,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