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是始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一座民辦倉庫,位於陝西省大荔縣的朝邑鎮(1958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撤消朝邑縣,併入大荔縣)。它是中國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
該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閻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建成,於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1]。
解放後一直由大荔縣朝邑糧站使用。200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論從建倉規模,還是從儲糧歷史,或者是從古倉今用方面講,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倉」的稱號。
義倉是舊時各地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隋唐已有。
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2019年12月14日被陝西省旅遊資源開發管理評價委員會確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目錄
文化
倉儲文化
中國的倉儲文化由來久遠,豐年置倉積穀,災年開倉賑民。義倉也稱社倉,是民間自築的公共糧倉。公元585年,隋文帝楊堅採納大臣的建議,初置義倉。官倉防大災,義倉防小災。義倉設在鄉間,不讓州官管理,開倉方便,一遇災荒,隨時可以開倉,就地賑濟。
大荔朝邑鎮的豐圖義倉不僅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而且經歷百餘年風雨後至今仍在使用。1958年,國家興建三門峽水電站,實施移民工程,豐圖義倉所在的朝邑老縣城合併到現陝西大荔縣,朝邑成為大荔的一個古鎮,豐圖義倉改為朝邑鎮糧站,成為當地重要的儲糧基地。
多重價值
原中國國內貿易部副部長、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白美清在1997年6月考察豐圖義倉後指出:「豐圖義倉是我國古代糧倉至現在唯一還在使用的糧倉,它無論是在儲糧功能還是在旅遊、軍事、古代糧倉建築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該倉建造在關中平原東部黃河岸邊老崖上,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區。東接黃河灘萬頃良田,西連八百里秦川,北與岱祠岑樓(宋)、金龍高塔(唐)遙相呼應,南臨五嶽之一華山。所處地勢高峻險要、通風乾燥,四周風景美麗如畫。的確是集儲存糧食、軍事要塞、觀光聖地為一體的絕佳境地。
獨特建築
豐圖義倉的主體建築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2]。倉庫建於倉城牆體之內,環內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倉城外又圍有土築寨牆,牆外有城壕。倉寨占地4.5萬平方米。北倉城上中部建有倉樓一座,為紫陽倉祖朱文公祠,城內所有建築均為清光緒年間所建。
視頻
豐圖義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渭南大荔,現存唯一還在使用的古糧倉,慈禧朱批「天下第一倉」,,搜狐,2020-2-23
- ↑ 【大美中國】朝邑古鎮「豐圖義倉」:仍在使用的古代糧倉,華夏經緯 ,201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