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馬其頓關係
中國-北馬其頓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北馬其頓(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北馬其頓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國和馬其頓在古代可能已有接觸,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其頓則在1993年建交;馬其頓曾在1999年與中華民國建交,令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其頓的邦交一度中斷,直至2001年馬其頓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中國和北馬其頓在經貿和文化上俱有往來。
目錄
歷史
古代
根據《後漢書》和《後漢紀》的記述,西域國家「蒙奇兜勒」曾有使者在漢朝時到訪中國,並請求歸附;另一邊廂,克勞狄烏斯·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記載有一群來自馬其頓的商人來到中國,併到訪了漢朝首都洛陽。有學者認為,《後漢書》、《後漢紀》和《地理學》的這些記載均是指同一事件,而「蒙奇兜勒」則為拉丁文「Macedones」一詞的音譯,是指當時由羅馬帝國統治的馬其頓;亦有學者提出其他看法,認為「蒙奇」和「兜勒」分別是兩個地方,其中「蒙奇」是指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
《古今樂錄》記述,出使西域的張騫把「摩訶兜勒一曲」傳到中國;有研究認為「摩訶兜勒」是這首歌曲的名稱,亦有學者認為「摩訶兜勒」是希臘語「Μακεδόνες」一詞的音譯,可以指馬其頓或馬其頓人。
現代
馬其頓曾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在1991年11月20日宣布獨立為國[1]。1993年4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納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臨時國號,成為聯合國的成員國;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關決議的共同提案國之一,並對決議投下了贊成票。
1993年9月29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與時任馬其頓共和國總統基羅·格利戈羅夫會晤;錢其琛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馬其頓是獨立的主權國家,願意與馬其頓發展雙邊關係,而格利戈羅夫亦表示願意繼續與中國發展政治和經貿上的往來。同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大使李肇星和馬其頓駐聯合國大使登科·馬萊斯基在美國紐約簽訂建交公報,建立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在建交公報中,馬其頓被稱為「馬其頓共和國」(官方國名),因而受到希臘的強烈反對。
中華民國方面在1997年起派遣人員到馬其頓,與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民主選擇黨等反對党進行往來,這些反對黨在1998年下半年舉行的國會選舉中表現不俗;在國會選舉後,馬其頓的總統和總理分別屬於不同的政黨,兩人是政敵關係,但總統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據說,中華民國承諾向馬其頓提供3億美元的現金,並在當地建設一座工業園區。1999年1月27日,中華民國與馬其頓建立外交關係;但是,馬其頓與中華民國的建交完全是由馬其頓總理和馬其頓外交部部長一手包辦,馬其頓總統格利戈羅夫當時根本不知情,他後來還不肯接受中華民國駐馬其頓大使遞交的國書。1999年馬其頓總統大選候選人瓦西爾·圖普考夫斯基曾在演說中表示,馬其頓並不是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麻煩,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理解;他又認為,馬其頓和中華民國建交一事能夠為巴爾幹半島帶來新契機。
雖然馬其頓沒有提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絕邦交,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容許其邦交國同時承認中華民國,故在1999年2月9日與馬其頓中斷外交關係;由於馬其頓與中華民國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同月25日行使其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否決權,否決延長聯合國維和部隊在馬其頓駐紮的期限。
2001年5月,馬其頓政府高層發生人事變動,新上任的馬其頓副總理、外交部部長和國防部部長均不希望繼續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為了維護與馬其頓的邦交,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田弘茂在同年6月出訪當地,但馬其頓外交部部長伊林卡·米特雷瓦拒絕接見他,而台灣輿論也普遍不認同以金錢外交挽回馬其頓;米特雷瓦亦曾在記者會上表示,馬其頓外交部已計劃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2001年6月18日上午,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張小月正式宣布斷交聲明,聲明指出,「中華民國政府對馬其頓政府罔顧兩國友誼,屈從北京威脅利誘,深表遺憾」。
6月12日,馬其頓政府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表示,該國政府已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恢復馬其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正常外交關係;分析認為,馬其頓政府此舉是為了融入全體成員國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歐盟,亦是因為該國與中華民國的經貿合作成效不彰。在兩國恢復邦交後的2011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向馬其頓提供23輛校車[2],作為對當地的援助;由於馬其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中國大陸還要高,此舉一度在中國大陸引發爭議。
視頻
中國-北馬其頓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馬其頓不復存在,這可是曾經出過亞歷山大的大王國,今天絕跡了?,搜狐,2019-02-14
- ↑ 中國無償援助馬其頓23輛校車,鳳凰網,20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