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支撐我國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主要為自然科學、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台和開展共建共享來支持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信息需求。

目錄

總體概況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於200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文獻情報中心、 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和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四個機構整合而成,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館長負責制。總館設在北京,下設 蘭州、 成都、 武漢三個二級法人分館,並依託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館。全館現有員工470餘人,館舍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依託網絡提供高速、便捷的科技 信息服務。

國家科學圖書館負責全院文獻情報服務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負責 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和服務,領導各分館開展高效的 文獻情報服務。作為有特色的文獻情報服務機構,各法人分館根據全院統籌布局,參與全院文獻情報聯合建設,負責相應領域的戰略情報研究和面向相應地域研究所一線的深層次用戶服務;各個特色分館,在服務本單位需要的同時,接受國家科學 圖書館的業務指導,滿足特色需求,服務全院,輻射全國;各個研究所圖書館[1],在國家科學圖書館的統籌協調下,共同支持 研究所的文獻信息服務。國家科學圖書館立足全院、面向全國,主要為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和決策工作者,提供 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文獻資源保障、學科化信息服務和戰略情報研究服務,並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文化傳播服務。國家科學圖書館以構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文獻情報服務能力為目標,圍繞用戶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深化服務內涵,初步建立了以數字資源為主的文獻資源聯合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網絡的文獻信息聯合服務體系,初步實現了基於用戶環境的、情景敏感的學科化服務模式和戰略情報服務模式。

國家科學圖書館從用戶需求出發,積極創新,自主開發了面向用戶服務的跨庫集成檢索服務系統、網絡參考諮詢服務系統、期刊集成 目錄服務系統、館際互借與原文傳遞服務系統、學科信息門戶網站,以及可讓科研人員便攜在身的「隨易通」服務,使廣大用戶能隨時

隨地獲取全球化的科技信息,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務。國家科學圖書館總分館是國家科技文獻[2]平台的骨幹成員,是各地區科技文獻系統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與機構聯合會(IFLA)的重要成員。常務副館長 張曉林博士在2005年當選為該組織管理委員會委員,並有一批中青年骨幹在其專業委員會中任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組織、參與高層次專門化國際學術活動,已與美國、 英國一些着名大學圖書館、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I)、 德國馬普學會的相應機構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並以人才交換培養、互訪、合作承擔研究項目、舉辦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形式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

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我國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在讀研究生近100人,還常年接收高級訪問學者並組織專業繼續教育。

發展規劃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獻情報系統建設,以有效支持科技自主創新、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集成性戰略性知識化文獻情報服務能力為目標。

加強戰略性集成性知識化服務能力,通過能力創新來提升對科技自主創新的支撐水平;打造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新的文獻情報服務模式,通過服務創新來支持能力創新;構建能夠靈活集成和盤活多方資源的新型運行機制,通過機制體制創新來推動有限資源下的能力與服務創新,快速可靠地建設全院集成的新型知識服務平台,構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文獻情報服務能力。堅持推動文獻信息保障能力的持續顯着提升,加強文獻資源聯合保障體系和集成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形成以數字化為主的全院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和網絡化的無縫服務機制,形成國際一流水平的文獻信息保障能力。堅持推動戰略情報研究服務的快速發展,建設協同化的戰略情報研究服務能力,建立國家領先水平的戰略情報研究服務體系和戰略研究資源服務系統,形成權威的戰略情報研究產品體系和戰略研究支撐服務能力。堅持推動一線信息服務能力的顯着提升,努力建設面向科技創新基地、研究所、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的深層信息服務機制,形成院所結合的個性化知識化機制,提供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一線個性化知識化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國家科技文獻體系能力的建設與發展,積極促進科技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在國家科技文獻體系中整體性地發揮骨幹和引領作用。堅持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文獻情報創新人才建設,提升文獻情報服務前沿關鍵問題研究發展能力,形成具有國內領先位置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文獻情報系統。

到2010年,將建設成為以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為核心,以若干特色化的情報服務中心為樞紐,以一系列特色化信息服務單元為節點,集成整合多層次資源、有機融合國家體系、全方位連接e-Science資源,形成一個資源豐富、無縫連接、覆蓋全院、服務全國的強大的公共文獻信息集成服務平台。建立符合我院創新跨越和可持續發展的文獻情報服務運行體制機制,建立一支專業化國際化的文獻情報隊伍。

通過自主創新、跨越發展,使我院文獻情報服務具備一流的公共集成信息平台、一流的戰略情報研究服務、一流的一線信息服務能力和一流的合作競爭機制,成為符合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科學院特色的國家級文獻信息機構,成為支持國家科研自主創新的核心文獻情報系統,代表國家文獻情報服務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引領力量、代表中國參與科技信息服務國際合作競爭的主要隊伍。

資源現狀

通過2001-2005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特別是2006年3月國家科學圖書館組建以來,積極落實我院文獻情報系統「十一五」規劃任務和發展戰略,重新構建符合中國科學院自主創新需要的文獻情報服務模式,為支持全院宏觀科技決策和戰略研究、支持研究所與科研項目的信息需求、支持廣大科研人員的普遍文獻信息需求、支持全院研究生的信息素質提升和文獻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國家科學圖書館進一步加強總分館的統籌資源建設,不斷建立健全數字化環境下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開展機制創新、技術創新,通過對內優化配置,使全院文獻資源能力在有限文獻資源經費下得到了明顯提升。截至2007年年底,國家科學圖書館充分利用統籌文獻費,正式組織集團採購和為相關用戶開通數據庫71個,通過藉助國家平台開通數據庫25個,集成開放獲取資源1個。外文期刊(現刊)即查即得保障能力從二期結束時的5426種增加至7867種、國外博碩士論文從7.8萬篇增加至近14萬篇、會議錄達到1.6萬卷。

通過近7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建立了以數字資源為主的全院文獻資源聯合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了基於網絡的全院集成服務與聯合服務體系,有效提高了全院文獻信息保障能力。在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原則,堅持資源到所,確立以數字資源和e-first模式為主體,院所共同投入、共建共享的基本模式下,通過積極參與國家平台建設,爭取經費支持,全院已經實現了從以各個文獻機構各自採購印本資源為主,到以全院統籌規劃、集團採購的網絡版數字資源為主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的轉變。

數字資源

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相關研究所通過國家科學圖書館組織的集團採購開通數據庫71個,其中,2007年新增14個數據庫,包括10個全文文獻數據庫和4個工具型數據庫。

印本資源

截至到2007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不包括蘭州分館,武漢分館,成都分館)總館的印本文獻館藏總計5,731,795冊。

自建資源

1.聯機聯合編目數據庫

聯機聯合編目數據庫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於2002年正式啟動,2004年5月全面開通提供服務。聯機聯合編目數據庫是一個多學科的大型數據庫,學科範圍覆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命科學、農業、醫藥、信息科學、工業技術、社會科學等。

聯機聯合編目數據庫共收錄西文期刊4.5萬種,館藏25萬條,收錄日文期刊6,600種,館藏2.1萬條;收錄俄文期刊6,700種,館藏1.6萬條;收錄中文期刊4萬種,館藏5萬餘條;收錄中西文圖書80餘萬種,還集成了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SDL)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開通的電子資源,數據庫總記錄100餘萬條,已成為全院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保障數據庫

2. 中國科學文獻數據庫服務系統( Science China)

中國科學文獻 數據庫服務系統( Science China)是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hina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簡稱CSDL)資助的項目, 建設目標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於 web的科技文獻文摘、引文、聯合目錄館藏的科技知識服務體系,面向廣大機構和個人用戶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獻資源的有效發現和評價服務。

中國科學文獻數據庫服務系統的資源體系結構從邏輯上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現期目次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文獻題錄、文摘,數據起始於 1989年,數據量為100萬條,年增量為20萬條。

第二層: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和學科數據庫( 5個),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數據起始於1989年,數據量為來源96萬條,引文約400萬條,年增量來源15萬條,引文50萬條。學科數據起始年1985年,數據量為95萬條,年增量為15萬條。

第三層:開放鏈接數據庫,採用開放鏈接的方式鏈接包括第三方書目數據庫、第三方的文摘類數據庫和第三方的全文數據庫。

視頻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究竟有多大?知道真相後,網友傻眼了

參考文獻

  1. 圖書館的起源 ,搜狐,2017-07-26
  2. 科技文獻檢索基礎知識 ,搜狐,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