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世界紅卍字會青島分會

世界紅卍字會青島分會(世界紅萬字會青島分會)又稱青島道院,舊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八大關街道西部、魚山路37號(大學路7號),曾為青島市博物館青島市圖書館所使用,現為青島藝術博物館。該建築為世界紅卍字會募集50萬銀元於1933-1941年所建,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羅馬式建築、伊斯蘭式建築三種不同的建築風格,這在中國建築史上是一比較特殊的例子,三組不同中風格的建築和諧統一,院內配以花卉松柏,更顯主體建築的莊嚴肅穆,有着獨特的園林風貌。

目錄

建築歷史

紅卍字會青島分會原設於新泰路。1932年,叢良弼等人募集資金在大學路、魚山路路口建造新址。先行籌款50萬銀元,於1933年至1937年間建造了大殿(中院)與藏經樓(後院)。後來又建造了辦公樓(前院),1941年竣工。1949年後,紅卍字會逐漸停止活動,全部房產交由青島市文化古物保管委員會使用,用以徵集保管文物,並接受膠東解放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的文物古籍。1953年,青島市圖書館遷入。1955年,中共山東省委第二初級黨校(中共青島市委黨校的前身)遷入前院和中院,後院改為青島市圖書館古籍書庫,青島市圖書館大部分遷往茌平路,文物管理委員會辦事人員併入市圖書館合署辦公。1957年,青島黨校遷至膠東路新址,青島市圖書館遷回紅卍字會舊址建築群。1959年,中院、後院歸青島市博物館籌備處使用,後於1965年正式成立青島市博物館。1991年,青島市圖書館遷入位於山東路的新館,前院原館址交予博物館使用[1]。2000年,青島市博物館遷入嶗山區雲嶺路新址。2006年,世界紅卍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闢為青島市美術館。2018年改名為青島藝術博物館。

建築概況

紅卍字會青島分會舊址建築群基址原為一條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250米的沖溝,建成後的建築群為一長條形院落,整個院落進深超過百米,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組建築。

前院建築最初為辦公樓,面積1889.24平方米,總體呈回字形,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為仿西式建築,借鑑了新古典主義和裝飾風藝術兩種西式建築風格,由建築師王瀚設計。正立面中央有四根圓柱支撐起的柱廊,柱頭採用混合柱式,柱身共覆有兩對楹聯。檐口上方有一裝飾風藝術風格的塔樓。樓內有一方形天井,正對天井的樓頂有一鋼架玻璃結構圓頂。現為青島市美術館羅馬展廳。

中院建築為道院,面積1545平方米,為中國古典宮殿式傳統建築,由劉銓法設計[2]。外圍是明瓦朱牆,由山門、南北兩廂、禮亭、大殿等建築組成,是整個院落的主體。大殿建於由花崗岩製成剁斧石砌成的一層丹陛之上,重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面闊九間,面寬42米,進深20米,高17.6米,周圍用28根圓柱沿外檐撐起,牆面裝有木製格柵門。南北兩廂各面闊九間,屋頂為歇山式,上覆綠色琉璃瓦,各有10根方形水泥柱支撐檐廊。中院中心還仿照曲阜孔廟杏壇設置了一座八角禮亭。劉銓法在中院建築的設計與施工中採用了預製混凝土構件和水泥製品代替傳統木料建造傳統風格建築,這一創舉受到了國內建築界的重視。1950年代蘇聯專家到青島參觀時也對此讚嘆不已。現為青島市美術館大殿展廳。

後院建築最初為藏經樓(圖書館),面積674平方米,地上兩層,公和興營造廠承建。習慣上認為該建築阿拉伯式建築,而青島理工大學的徐飛鵬教授認為頂部的塔樓並非阿拉伯式蔥頭頂,而是仿德式建築的體現。現為青島市美術館伊斯蘭展廳。

整個建築群周圍以紅色圍牆環繞,牆上以黃色琉璃瓦覆蓋。紅卍字會曾計劃在後院藏經樓後側建設學校醫院,然而並未實現。院落後側現為青島市文物局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辦公樓。

視頻

世界紅卍字會青島分會 相關視頻

青島
青島秋末的八大關,美景盡收眼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