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共有29個學院/直屬系,24個研究院,13家附屬醫院,2個附屬醫學研究所,12個直屬單位,6個直屬企業。全日制本科生(國內)16221人、研究生(國內)30895人(其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4532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236人),學位留學生2722人。
上海交通大學位於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上海,教育部直屬,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管、文、法等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國首批七所「211工程[1]」、首批九所「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九校聯盟」、Universitas 21、21世紀學術聯盟的重要成員。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上海交通大學
所屬地區: 中國上海
外文名稱: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學校類型: 綜合類研究型大學
主要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學校屬性: 211工程、985工程、C9聯盟
現任校長: 林忠欽
招生電話: 021-62932424、62932436
電子郵箱: zsb@sjtu.edu.cn
院校地址: 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
男女比例: 1.91
主要院系: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醫學院,人文學院,藥學院等
簡稱: 交通大學、交大、上海交大
國家重點學科[2]: 49 個
校訓: 飲水思源 愛國榮校
碩士點: 298 個
創辦時間: 1896年(清光緒22年)
博士點: 203 個
類別: 公立大學
院士:
27 人
文化傳統
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當為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
校名
"交通"之名取自於《易經·泰卦》,其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萬物大"通"之時,這也正是上海交通大學之所以命名為"交通"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理念,今人多將其誤解為道路交通之"交通(traffical)",實屬訛誤。
校徽
1925年4月8日校慶交通部南洋大學向師生和校友徵集校徽,年底確定了將在校學生徐震池和楊恆的設計稿合二為一的樣式,並於1926年1月23日校長凌鴻勛發布公告實行。
上海交通大學校徽圖案為齒輪鐵砧、錘鏈和書本,校徽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四本平放的線裝書和三本豎放的現代書籍,示工程教育工讀並重,融匯古今、學貫中西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表明交通大學的創辦年份。砧外為齒輪,內部為一船舶形狀,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校徽有24齒和48齒兩種規格。
校訓
1910年,時任校長唐文治親定"勤、儉、敬、信"四字為校訓,並著文釋意。其後交通大學在此校訓基礎上進行擴充,最終於1937年頒定16字校訓。
現行校訓於1995年提出,其源於1933年落成的交通大學傳統標誌性建築物飲水思源碑。
校歌
相聚在東海之濱,汲取知識的甘泉。
交大,交大,學府莊嚴,師生切磋共涉艱險。
為飛躍而求實,為創業而攻堅。
同學們,同學們!振興中華,振興中華。宏圖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揚起青春的風帆。
交大,交大,群英匯聚,同舟共濟遠航彼岸。
為自強而奮發,為人類多貢獻。
同學們,同學們!飲水思源,飲水思源。母校的光榮,長存心田。
學校建設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6月,有專任教師3014名,其中教授98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4名,中組部頂尖「千人計劃」1名,中組部「千人計劃」11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共139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9名,「青年千人」173名,青年拔尖人才20名,長江青年學者29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7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5名(青年科學家2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4名,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5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1個。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6月,學校共有29個學院/直屬系,24個研究院,13家附屬醫院,2個附屬醫學研究所,12個直屬單位,6個直屬企業。
學校建設
截止2014年1月,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1個;擁有9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上海市重點建設的學科數55個;另設有32個博士後流動站。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6月,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覆蓋12個學科門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3個;35個博士後流動站。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新世紀以來獲47項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31項獨立完成);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有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上海市教學團隊15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8人,上海市教學名師36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6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1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3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7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73門,上海市重點課程154門,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語課程16門。學校榮獲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成立學生創新中心,入選首批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學在交大」正在成為新時期上海交通大學的鮮亮名片。
國際交流
2012年,本科生海外遊學比例已達30.8%,每三個交大本科生中就有一個由學校公派到國外交流深造;超過五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這裡學習,在校學位留學生規模已達1674名。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項目,每年資助150名研究生到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一流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生海外訪學計劃,每年資助100名博士生到海外進行聯合培養。
截至2013年,學校先後與美國MIT、加州大學、密西根大學、杜克大學,與德國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的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學院、諾丁漢大學,北歐的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挪威科技大學(NTNU),比利時的魯汶大學,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與GE、GM、Intel、Honeywell、Microsoft、西門子等跨國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上海交大在建校之初就秉承國際化辦學宗旨,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就有許多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教師任教,課程體系與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接軌,本科教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早在1994年就與歐洲管理髮展基金共同創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開闢中外合作辦學的先河。2002年,交大在新加坡成立我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研究生院。2006年,建成交大-密西根大學聯合學院 ,成為中國高校國際化辦學的標誌性成果;2009年,以該項目為核心的教學改革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2年交大-密西根聯合學院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被上海市評為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6月,1個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8個國家重點(級)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研機構,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研發中心,3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示範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4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個國家社科基金決策諮詢點,6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3個上海市高校智庫,4個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研究基地(專家工作室),2個上海市軟科學基地,1個教育部高等學校軟科學研究基地,3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正在建設面向世界基礎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研究機構,如李政道研究所、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
科研項目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獲頒國家三大科技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5項、省部級人文社科獎11項,獲發明專利授權746項 。
交大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第一個大學翻譯出版機構,數量第一的地方文獻,國內第一位歐洲科學院人文社科院士等,都凝聚着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6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和集中受理期經費數連續八年全國第一。SCI收錄論文數等指標連續多年名列國內高校前茅,2016年度SCI收錄兩類文獻(Article, Review)再創歷史新高,達到6215篇,其中國際卓越論文2912篇。國內論文被引34098次,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國際合著論文1436篇,上升到全國高校第二;十年SCI收錄論文累積被引43847篇、449474次;國際會議論文1454篇,位居全國高校第三。1篇論文入選「2016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
2012年度SCI收錄論文數4147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二;2003-2012年SCI收錄論文累積被引23655篇、171550次,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三;"表現不俗"論文1041篇,居全國高校第三;在各學科期刊影響因子前十分之一的期刊發文達到409篇,居全國高校第四;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國際合著論文753篇,居全國高校第三;4篇論文入選"2012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居全國高校第三;國內科技論文數7650篇,國內被引34028次,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一。2012年SSCI和A&HCI收錄論文231篇,位列全國高校第三。
學術資源
上海交大《系統管理學報》與《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兩種期刊入選CSSCI(2012-2013)來源期刊。
上海交大主辦有30餘種中外文學術期刊,其中《Nano-Micro Letters》雜誌為sci收錄期刊 ,《上海交大學報》(自然科學版)及(英文版)、《實驗室研究與探索》、《工業工程與管理》四刊於2010年被國際公認的六大權威科技期刊檢索數據庫的英國INSPEC國際檢索系統收錄。
館藏資源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是國際圖聯(IFLA)成員館,並與國內主要圖書館、信息中心和美、英、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圖書館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在交通、材料、機電、管理及農業等學科領域形成館藏文獻特色,同時緊跟學校學科發展政策,加大力度進行人文社科類館藏資源的建設,努力成為學校的學習資源中心和信息共享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承擔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華東南地區中心、上海市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秘書處、上海教育網絡圖書館管理中心、上海中心圖書館交大分館等職責,同時,是具有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雙重資質的科技查新工作站,還是全國首個設在圖書館的"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歷史發展
南洋公學
188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廣學校》一折,建議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
188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譯、近代小學教學方法改良的先行者鍾天緯開辦的三等公學開學。盛宣懷將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捐出的高昌廟經正書院舊屋暫借給鍾用作該校校舍。鍾天緯於當日發布啟示,先開蒙館三塾,將來待經費許可,再開設六塾,將學有成效者,送南北洋大學堂。9月得到盛宣懷批准,由電報總局撥助常年經費洋1000元辦學。盛宣懷在上海乘船去江寧府向兩江總督劉坤一稟明,擬在上海捐購基地籌款開辦新式學堂--南洋公學及銀行、鐵路、紡織等事宜。
10月,盛宣懷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條陳自強大計折》,附奏《請設學堂片》,稟明兩江總督劉坤一,擬在上海捐地開辦南洋公學,經費由輪電兩局捐輸,聘請何嗣焜出任總理。12月得到光緒准允。至此,標誌南洋公學正式創立。因學堂地處南洋(當時稱江、浙、閩、廣等地為南洋),參考西方學堂經費"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為公學",故定名為南洋公學。
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匯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學"正式開學;4月,委任何嗣焜為南洋公學總理(即校長)。
1910年,建立電機實驗室。同年秋,定"勤、儉、敬、信"四字為校訓。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聲中,唐文治宣布學校改名為南洋大學堂,監督改稱校長。此時期學校經費困難,唐文治提出自己減薪一半,師生同心,以維持教學。唐文治還著《人格》一書作為國文教材。此時期孫中山蒞校演講,全校師生共同致力於興建中國實業。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1912年秋,學校歸交通部直轄,改校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學校雖幾度更名,但堅持培養交通實業專才的宗旨不變。
1918年3月,學校又增設鐵路管理科。
交通大學
1920年12月14日,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要政極需專材"為由,提交國務會議議決,將北京郵電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及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稱"交通大學"。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1927年,北伐勝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國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學。學校改組為第一交通大學,設立校務委員會。並第一次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脫離學校,另組私立南洋模範中小學。
國立交通大學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增設鐵道部。學校移歸鐵道部管轄,將設在上海、唐山、北平三處的交通大學各學院合併,統稱鐵道部交通大學,分上海本部、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學院。校長由鐵道部部長孫科兼任,副校長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為專職校長。這樣就把"部(鐵道部)、路(鐵路)、校(交大)聯成一貫",形成"部校合作"體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師生均得安心教讀,勤求學業,蔚成良善校風"。
國立交通大學重慶總部
日軍侵占上海租界後,交通大學總部從上海轉移到重慶九龍坡。此時期,交大開展院系建設。重慶商船專科學校併入交大組建造船等新專業,創辦電訊研究所。學校規模擴大,教學設施、條例逐步完善。
國立交通大學
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後,重慶交大總校師生分批覆員上海。
1946年,國民黨挑起內戰,滬校與渝校會合,增設電信管理、電信技術兩專修科。 廣大師生投入到反對內戰的鬥爭之中。在通貨膨脹、經濟困難與白色恐怖之中,學校仍堅持改進教學,並增設電信管理、電信技術兩專修科。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並於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學。交通大學部分校友遷至台灣後"復校",這就是後來位於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
交通大學
上海解放後,交大師生員工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事業之中。學校在華東教育部領導下,明確交大是理、工、管理類大學,其任務是為新中國培養建設人才。1952年全國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交大由10個系、1個專修科調整為機械、電機、造船3大類、7個系;開辦工農速中和工農調干生班、開展學習蘇聯經驗的教學改革,走按專業培養專門人才的道路。
上海交通大學
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別獨立為兩所學校。 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上海部分正式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
參考文獻
- ↑ 史上最全面最詳細的「211工程」介紹 ,2018-03-10
- ↑ 什麼是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附名單! ,搜狐,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