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宗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宗沾
原文名 James Wong Howe
出生 1899年8月28日
国籍 美籍华人
职业 电影摄影师
知名作品 他毕生拍摄了130多部电影

黄宗沾[1](James Wong Howe,1899年8月28日-1976年7月12日),美籍华人,生于中国广东台山永安村。 曾获得10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两次获得奥斯卡摄影金像:奖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黑白)、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黑白) 。他毕生拍摄了130多部电影,被国际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员投票评选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影摄影师之一。 1976年因癌症逝于美国加州好莱坞

早年经历

黄宗沾,1899年8月28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父亲黄豪(音译:Wong How)在华盛顿州的太平洋铁路建筑工事上服务,而后于当地开设了一间杂货店,在黄宗沾大约五岁时,黄氏一门举家迁至美国与父亲团圆,上小学的时候,黄宗沾的老师替他取了英文名字,以粤语音译"Wong Tung Jim"当中的"Jim"字样为本,起了英文学名为"James",又因为黄家爸爸的大名"Wong How"遭误解,所以老师选了"How"字当成他的姓,形转为"Howe",于是"James Howe"便成为他在美国的正式姓名。

黄宗沾在12岁时,购买了当时最新式的柯达"黑盒子"家用相机(Kodak Brownie Camera,因形状神似自家烘焙的巧克力方块蛋糕brownie因此得名),从此摄影就成为他一生的兴趣。不过,这个瘦小的中国男孩儿时的心愿,却是希望能成为为一名职业拳击手。进入青春期的黄宗沾为追求拳击生涯而迁居至俄勒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先天体型上的、后天经济条件上的等等,他打消了拳击训练的念头,转赴洛杉矶讨生活。

在阳光普照的南加州,16、17岁的他先从商业摄影师的助理干起,四处跑腿送货,却还是免不了被开除的命运,失意的他于是成天在唐人街鬼混,正好遇到电影公司出外景,经友人介绍,便以周薪10美元的工资,投身电影圈,在剪接房和影片库担任打扫清洁工作。

当此同时,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筹拍电影,幕后人手不足,黄宗沾便以"第四摄影助理"(Fourth Cinematographer Assistant)的身份参加了他的团队,主要是负责在每个镜头开拍前,要拿着场记板到摄影机前面报幕打板;因为黄宗沾个子小,嘴里又总是爱叼根巨大的雪茄烟,塞西尔·B·戴米尔在繁重枯燥的剪辑工作进行时,每次看到他出现在镜头前,就忍不住捧腹大笑,于是一声令下,黄宗沾便正式成为他的固定班底。

某日,戴米尔预备拍摄一个金丝雀在笼中轻啼的镜头,声音和乐曲在默片电影当道的年代,都是由电影院的专属乐队在影片放映时现场配奏,所以在片厂里,导演和剧组只要能拍到金丝雀张动鸟嘴的画面即可。然而在拍摄现场,大牌金丝雀左哄也不听,右哄也不听,急得戴米尔直冒汗;黄宗沾灵机一动,拿来口香糖,塞进金丝雀的嘴里,金丝雀两喙被香口胶沾着,感觉很不舒服,便不断啄动咬嚼,希望能挣脱口香糖的束缚,就这样,戴米尔拍到了他要的镜头,而"第四摄影助理"黄宗沾,也因此获得调薪百分之五十。

在那个黑白电影当道的年代,拥有蓝色眼珠的俊男美女恐怕是好莱坞最感忧郁的一群。他们晶莹剔透的灵魂之窗在黑白影片或照片上看起来,往往成为没有色彩的玻璃窗洞,煞是恐怖。所以,当年摄影师有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让他们的眼球在照片上看起来,颜色要比原本的深一些;黄宗沾当时因为自己对人像摄影有高度的兴趣,所以于好莱坞开了一家摄影社,偶尔替上门的大小明星拍拍人像照,赚点外快。有一次,一位蓝眼珠的美女明星发现"被黄宗沾照出来的相片,眼珠颜色又深又美丽",很快地把消息散播开来,不少蓝眼珠的男女明星便纷纷登门造访。黄宗沾发现,自己摄影工作室的一块深蓝色地毯,很可能在拍摄的过程中透过反射而造成这样的惊喜成果,经过几次实验,他便打出相关广告,果然大发利市。

尔后,蓝眼珠的男女明星们开始向电影公司"指名"一定要黄宗沾来担任他们新片的摄影师,这位神秘兮兮(对好莱坞来说,一切不是牛仔牛妹的事物都是神秘兮兮的)的中国年轻人就这样登堂入室,成为好莱坞的"lighting cinematographer"。

演艺经历

二战前生涯

1926年,黄宗沾在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克拉拉·鲍主演的《男人陷阱》(Mantrap)。1928年,米高梅公司出品的《悲欢小丑》(Laugh,Clown,Laugh)。

在此同时,黄宗沾重回出生地-中国,拿起摄影机,想要用镜头留住一些风土民情、文化片段,这部他原本打算亲自执导的电影虽然未能开拍,旅途中所摄得的片段则在1932年被德国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剪辑进他的电影《上海快车》。

1930年,黄宗沾为自己赢得了"LowKey Howe"的绰号;"lowkey"指的是一种特别的摄影风格,在黑白电影的全盛时期,黑色与白色的光线反差,是决定整个画面戏剧张力与重心的最重要关键,高反差曰为"lowkey",低反差曰为"highkey";黄宗沾的影棚内景摄影风格,是以高反差的明暗对比为主,巧妙地将戏剧重心烘托出来。

1934年,他以18个工作天完成喜剧片《瘦人奇案》(TheThinMan),又以28个工作天完成言情片《曼哈顿通俗剧》(Manhattan Melodrama),大约在此同时,电影公司又决定将他的本姓"黄"(粤语译音为Wong)加入原本的"James Howe"当中,以增添黄宗沾的异国风情吸引力。

1938年,他在性感女星海蒂·拉玛主演的《海角游魂》片中掌镜,获得他毕生第一座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1947年,他在《灵与肉》(Body and Soul)影片里拍摄拳击场面时,破天荒让持着手提摄影机的摄影师套上滑轮鞋,在拳击场上溜转,直接把观众带进激烈的动作场面核心。

1951年,另外一部电影《The Brave Bull》里有场斗牛戏,黄宗沾则又将摄影机绑上斗牛士的腰际,正面拍摄蛮牛发狠冲撞的画面。

进入40年代,因为战争的关系,美国社会掀起一阵"反亚裔"的涟漪,黄宗沾每每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而受辱,他一气之下就在衣襟上挂了"我是中国人"(I Am Chinese)的别章,情形虽然稍微好转,却没有太大改善,他的挚交詹姆斯·卡格尼为了声援好友,居然也学黄宗沾,挂上"我是中国人"的别章,成为影坛花边一桩。

二战后生涯

进入1950年代,黄宗沾差一点沦为麦卡锡主义"白色恐怖"的祭品,几次被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调查,险些就被列进"黑名单"。1955年,终于在入行进40年之后以《玫瑰图腾》(The RoseTattoo)夺下第一座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黑白摄影。

1963年,又再以《原野铁汉》(Hud)二度获奖。1959年,他担任摄影指导的《桃色血案》,被同业喻为是"黑白电影摄影的教科书杰作",同年问世的另外一部名作则是彩色阔银幕、拍摄多年的《老人与海》为他再夺得一座金像奖提名。

黄宗沾在1950年代后期,还曾经因缘际会与华语影坛有过一次交集。当时有"天王巨星"美称的影星李丽华,以"难民"的身分申请移民来美国,在好莱坞经由黄宗沾等人的介绍,顺利与大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搭上线,黄宗沾还为李丽华拍摄了一系列精美的明星玉照,希望她能顺利打入好莱坞影坛,可惜戴米尔的制片计划因故搁置;另外还有与意大利的跨国制片计划-歌剧电影《图兰朵公主》,又因故中止,最后李丽华只和男星维克多·迈彻联合主演了一部B级黑白片《飞虎娇娃》就算完事。

黄宗沾在1960年代后期、1970年代之后,因为健康的关系逐渐减缓了他的工作脚步。1974年,因为他早年最擅拍摄经典女星的美名,让电影制作人特别礼聘他担任歌舞巨片《滑稽女郎》的摄影指导,任务是要将女主角芭芭拉·史翠珊拍得美美的,期间他还一度因病住院,仍勉力完成工作,最后获得生平第十次的金像奖提名。

个人生活

黄宗沾夫人Sanora Babb和他的婚姻,也因为黄宗沾的族裔问题波折重重;由于加州一直到1949年才撤销"异族禁止通婚"的法律,这对早在1937年便在法国巴黎完婚的佳侣,在法令撤销之后花了三天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愿意替他们两人证婚的法官,法官的理由还真有趣:"看起来这个白人小姑娘年纪已经够大,可以自己做主了;如果是这样,那她要下嫁这个黄种人,将来做牛做马也不干我的事",于是法官同意证婚,两人的婚姻关系才真正在美国被合法承认。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年代 作品
1958年 《看不见的复仇者》
1954年 《篮场拼争》

摄影作品

年代 作品
1975年 《妙女士》
1971年 《The Horsemen》
1970年 《莫莉马贵》
1970年 《远离莫比尔》
1968年 《天涯何处觅知心》
1966年 《脱胎换骨》
1966年 《蓬门碧玉红颜泪》
1963年 《原野铁汉》
1960年 《唱不完的歌》
1960年 《暴风雨之乡的苔丝》
1959年 《最后的怒汉》
1958年 《老人与海》
1957年 《成功的滋味》
1957年 《永别了,武器》
1956年 《Death of a Scoundrel》
1955年 《玫瑰纹身》
1952年 《厌男症女作家》
1951年 《斗牛壮士》
1950年 《Tripoli》
1950年 《The Baron of Arizona》
1948年 《燕雀香巢》
1948年 《The Time of Your Life》
1947年 《追踪》
1947年 《风流如梦》
1945年 《龙的影子》
1944年 《马赛之路》
1943年 《刽子手之死》
1943年 《空军》
1943年 《反攻洛血战》
1942年 《胜利之歌》
1942年 《金石盟》
1941年 《Shining Victory》
1940年 《幻想曲》
1940年 《光荣之都》
1940年 《林肯在伊利诺斯》
1940年 《星期六小孩
1940年 《热带酒吧》
1940年 《My Love Came Back》
1939年 《四个妻子》
1939年 《天生草芥命》
1939年 《The Oklahoma Kid》
1938年 《汤姆历险记》
1938年 《海角游魂》
1937年 《英伦战火》
1937年 《罗宫秘史》
1935年 《约会》
1935年 《坏痞子》
1935年 《单身女郎传记》
1934年 《瘦人》
1934年 《Stamboul Quest》
1933年 《权利与荣耀》
1931年 《罪案密码》
1931年 《横跨大西洋》
1931年 《黄色护照》
1931年 《投降》
1928年 《完美犯罪》
1927年 《索莱尔和儿子》
1924年 《阿拉斯加州人》
1923年 《命运之鼓》
1923年 《最后一个人》
1923年 《大峡谷的呼唤》

人物评价

黄宗沾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影摄影师"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摄影艺术生涯中,黄宗沾经历了电影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从黑白时代到彩色时代的发展过程。他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孜孜不倦的探索,实现了对电影摄影艺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和超越。他先后拍摄了130多部影片,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黄宗沾形成了自己在好莱坞独树一帜的摄影艺术风格。他在电影摄影,尤其是黑白电影摄影上的成就赢得了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影视界的尊敬。黄宗沾在电影摄影艺术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对光的极致追求,构建了自己摄影的灵魂;对色与彩的把握,调出了自己摄影的"三原色";通过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了灵动的构图风格 。(重庆大学伊树岩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