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鴯鶓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鴯鶓戰爭
圖片來自ipetgroup

鴯鶓戰爭Emu War),又稱大鴯鶓戰爭Great Emu War),指的是1932年下半年,澳大利亞軍隊西澳大利亞州鴯鶓實施的剿滅行動。

1932年,西澳大利亞州農民向軍方控訴當地土生土長的鳥類鴯鶓種群數量太多,成天四處蹓躂,導致了當地的食物與淡水匱乏。為了遏制鴯鶓數量的增長,澳大利亞軍方派出了裝備有機關槍的士兵,進行了對鴯鶓的大規模剿滅行動。這次剿滅行動被後世稱作「鴯鶓戰爭」。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量的澳大利亞退役軍人與英軍老兵來到了西澳大利亞州,過起了農民生活,他們往往到達更邊遠的地方。在1929年的大蕭條中,政府鼓勵他們大量種植小麥,並承諾將以補貼的方式給予援助。然而政府卻失信了。儘管有著補貼的承諾和建議,小麥的價格依舊在下跌。到了1932年10月,這件事情終於到了頭。當小麥收穫的季節到來時,農民揚言說將拒絕收割小麥。

多達兩萬隻鴯鶓的到來對農民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1]鴯鶓在孵化期過後常常遷徙,從內陸地區來到沿海一帶生活。鴯鶓們發現被西澳大利亞州農民清洗的耕地和為牲畜提供額外供應的水源是鴯鶓們不錯的棲息地,因此侵入了農民的領地——在Campion和Walgoolan交界之處的耕地尤為嚴重。

鴯鶓吞食了小麥並毀壞了麥田,在圍欄上留下了許多大縫隙,使野兔能夠從縫隙中進入麥田,並留下了諸多隱患。[2]

農民決定向政府反映鳥類肆虐農田一事,由一個退伍軍人組成的代表團向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轉達了農民的意見。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人定居者們很瞭解機關槍的特性,向政府提出了配備機關槍的請求。皮爾斯爽快地答應了,並提出了一些附加的條件:機關槍必須由澳軍士兵使用;行軍的費用由西澳大利亞州政府撥付;農民必須提供食物和住宿,以及彈藥的費用。皮爾斯同時也贊同農民們將鴯鶓當作不錯的練槍靶子的觀點。這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些政府官員認為這是一種幫助西澳大利亞州農民的行為,最終導致了美國福斯電影公司的一位攝影監督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之中。

戰爭經過

1932年,澳洲軍隊介入了這次戰爭,指揮官為澳洲皇家炮兵團第七炮兵連G·P·W·馬里帝茲(G.P.W.Meredith)少校。在少校的指揮下,兩名士兵配備了兩挺路易士機槍[3]和一萬發子彈。由於一段時期的下雨,根據當地居民建議,這次行動被耽擱,然而卻導致鴯鶓擴散到了更廣的地區。直到1932年的11月2日才正式開始。根據報導,軍方已與當地農民簽下了訂單,軍方將提供100隻鴯鶓的皮給農民,並由農民將它們製成帽子提供給澳洲輕騎兵[4]

第一次行動

11月2日,一個來到Campion的人看見了大約50隻鴯鶓。由於這些鴯鶓在射程之外,當地人試圖將鴯鶓引入埋伏圈中,然而鴯鶓們卻四散跑走,使人們難以瞄準進行射擊。不過,雖然第一輪掃射由於在射程之外而沒有達到目的,第二輪開火卻足以殺死一些鳥類。同日的晚些時候,人們遇到了一小群的鴯鶓,「可能有十二隻左右」的鴯鶓被殺死。

緊接著的重大的行動發生於11月4日。馬里帝茲在一個當地的水壩附近設下了埋伏,超過1000隻鴯鶓被引進了埋伏圈。這次射擊手們等到鴯鶓走近時才對它們開火。僅僅殺死了十二隻鴯鶓之後,槍支熄火了。倖存的鴯鶓四散跑走,這天中人們沒有看到更多的鳥類。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馬里帝茲選擇將行動轉移到更遠的南方,那裡的鴯鶓「據說相當馴服」。 然而,儘管他相當努力,其戰鬥成果卻十分有限。在一段時間裡,馬里帝茲甚至將路易士機槍安裝在一輛卡車上:此舉後來被證實是徒勞的,卡車無法追上鴯鶓,而且在卡車上的射手難以向鴯鶓射擊。

11月8日,也就是第一次行動開始後的第六天,軍方已經耗費了2500發子彈。被殺死的鴯鶓數量不詳:一項統計資料聲稱僅僅50隻,而其他的資料則稱為200隻至500隻左右——後者的資料由定居者提供。另外馬里帝茲的官方宣稱軍方沒有任何傷亡。

鳥類學家Dominic Serventy對這次行動作了總結:射擊手們向大量鴯鶓開火的夢想是十分荒唐的。鴯鶓的首領實行了遊擊戰術,笨重的鴯鶓們立即四散成為無數個小群,導致了軍方白白耗費了大量裝備。因此在大約一個月後,一支垂頭喪氣的部隊退出了作戰地。[5] }} 11月8日,澳洲眾議院的議員對這次行動進行了討論。在當地媒體包括僅僅只有極少數鴯鶓死亡的負面報導之後,[6]皮爾斯於同日將軍隊和槍支撤出了戰場。

第二次行動

在澳軍撤軍之後,鴯鶓繼續襲擊麥田。農民們再次要求政府的干涉,並援引了酷熱天氣與乾旱導致成千上萬只鴯鶓入侵的話。西澳大利亞州州長詹姆士·米歇爾(James Mitchell)強烈支持讓軍隊重返戰場。另外,一位基地的指揮官宣稱在初次行動中共殺死了300隻鴯鶓。

作為對該基地指揮官的回應,國防部長批准了軍隊重返戰場並再次行動。他在參議院為自己的決定進行辯護,解釋軍隊有能力為由大量鴯鶓引起的農業威脅而戰鬥。雖然軍方對西澳大利亞州政府抱有希望,同意將槍支借給西澳大利亞州政府,馬里帝茲再次表示該州缺乏富有經驗的射擊手。

當1932年11月13日軍隊來到戰場時,軍隊在最早兩天裡獲得了勝利,大約殺死了40隻鴯鶓。第三天(11月15日)的戰績卻明顯比前兩天差,然而截止至12月2日,軍方每週共用機關槍殺死約100隻鴯鶓。馬里帝茲於12月10日回顧了這次行動,在他的報告中宣稱軍方使用了9860發子彈,共殺死了鴯鶓986隻;其比率為每十發子彈殺死一隻鴯鶓。此外,馬里帝茲宣稱2500隻鴯鶓在被子彈打傷之後死亡。

後果

西澳大利亞州農民不顧撲殺鴯鶓引發的問題,於1934年、1943年、1948年多次要求政府實行軍事援助,但被政府拒絕了。相反地,1923年頒佈的賞金制度卻被延續了下來。事實證明了其功效:在1934年的六個月中,政府頒發了57034份獎金。

大規模捕殺鴯鶓的消息亦在1932年12月傳至英國,受到保育人士的譴責。在澳洲,著名的鳥類學家多明尼克·塞爾溫提亦批評此等行為等於鳥類大屠殺。此後,農業科技進步,農民使用防止動物闖入農地的圍欄,並減少非法捕殺各種野生動物。

另外,此次所謂「戰爭」中澳大利亞軍隊面對鴯鶓時的拙劣表現也成為了笑柄。在瑞典知名遊戲公司Paradox Interactive製作的二戰題材遊戲鋼鐵雄心IV中,就設計了一個名為「第三次鴯鶓戰爭的武器?」的成就,要求扮演澳大利亞的玩家在自家領土上引爆一枚核彈,諷刺假設此類「戰爭」再度爆發,澳大利亞軍隊可能不得不動用核彈才能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Gill, Frank B. Ornithology 3rd. Macmillan. 2007: xxvi [2010-09-19]. ISBN 97807167498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2. "Emu War" defended. The Argus. 1932-11-19: 22 [201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7). 
  3. Arthur, Jay Mary. The default country: a lexical cartography of twentieth-century Australia. UNSW Press. 2003: 123–124 [2010-09-19]. ISBN 0868405426. ISBN 9780868405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4. Machine Guns Sent Against Emu Pests. The Argus. 1932-11-03: 2. [失效連結]
  5. casuariifor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2009-08-16]. 
  6. Elusive Emus. The Argus. 1932-11-05: 4 [201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