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飓风约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飓风约翰(英语:Hurricane John)又名台风约翰(英语:Typhoon John),是1994年太平洋飓风季期间形成的一个热带气旋,其持续时间之久、行进距离之长都创下新纪录。风暴形成时,东北太平洋正受1994至1995年间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面温度较高,给气旋强化带来有利条件。约翰因此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最高级别,发展成五级飓风[1]

约翰共计持续31天,行进距离达1万3280公里,从东太平洋经中太平洋进入西太平洋,最后又回到中太平洋。该风暴在西太平洋亦达到台风强度,是历史上少有的既是飓风、又是台风的热带气旋。虽然强度很高,持续时间也长达一个月,但约翰基本没有对陆地构成显著影响,只有夏威夷群岛和美国位于约翰斯顿环礁的军事基地受轻微影响,风暴残留之后还对阿拉斯加州产生影响。

气象历史

据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估计,飓风约翰源于1994年7月25日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在穿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期间没有得到显著发展,之后穿过中美洲,于8月8日左右进入东太平洋。进入太平洋后,东风波逐渐发展,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于8月11日将位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南偏东方向约555公里海域、并且还在向西移动的系统归类为第十E号热带低气压并开始发布公告。虽然外界环境并不是很有利于热带气旋发展,但气旋还是迅速发展出带状特征和层次分明的外流,于当晚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约翰”(John)。

受东北太平洋上空的强烈高压脊影响,约翰继续向西移动,而因上层风切变存在而无法超越热带风暴强度标准。由于风切变强度不断变化,风暴的强度波动也很大。在此期间,气旋上空云系多次被风切变破坏,约翰的强度一度降至接近热带低气压标准[2]。在太平洋上空缓慢移动了8天后,风切变于8月19日开始大幅减少,约翰随即得到显著强化,于太平洋时区当天下午17点升级成飓风。8月19至20日的18小时里,约翰从一级飓风增强成大型飓风。PDT8月20日上午11点左右,风暴进入中太平洋,预警责任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移交中太平洋飓风中心。

进入中太平洋后,约翰继续缓慢西进,并因夏威夷群岛以南较远处洋面的环境有利而继续快速增强,于8月22日成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级别的五级飓风,再于夏威夷标准时间当天晚上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80公里的最高强度。约翰还在22日这天(夏威夷标准时间)从夏威夷群岛以南约500公里海域经过,是风暴距该群岛最近的一次,并且一度存在转向北上的可能,对群岛构成威胁。但由于有高压脊的保护,约翰的移动路线保持偏南,只是其外围雨带还是在群岛产生狂风暴雨。

经过夏威夷群岛后,约翰开始缓慢转向北上,前进方向几乎正对约翰斯顿环礁,这里建有美国的军事基地,除基地人员外没有常驻人口。受风切变增多的影响,风暴缓慢减弱,强度从五级飓风标准降至一级,风力时速145公里。当地时间8月25日,约翰在约翰斯顿环礁以北仅24公里洋面掠过,这也是气旋距该群岛最近的一次。约翰斯顿环礁上测得的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95公里,相当于强烈热带风暴标准,阵风时速则有120公里。

飓风约翰在中北太平洋偏北海域达到第三波最高强度,这时其北面有温带气旋逼近。

经过约翰斯顿环礁近海后,气旋转向西北,并因风切变减少而再度增强。当地时间8月27日,约翰达到风力时速210公里的第二波最高强度,并在不久后从北纬22°附近洋面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关岛办事处监控范围。至此风暴成为台风,并且在西太平洋行进期间都被称为台风约翰。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不久,约翰再次减弱并且基本停止前进。到了9月1日,系统已降级成热带风暴,而且就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不远处洋面,基本没有移动。约翰在此徘徊6天之久,连续多天的移动路线形成逆时针环路。9月7日,由于有低压槽逼近,风暴快速向东北方向移动,于9月8日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回到中太平洋。

回到中太平洋后,约翰在中途岛以北较远处海域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45公里的第三波最高强度,相当于较为强烈的一级飓风。但由于低压槽和中北太平洋水温较低的共同影响,这一强度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风暴结构快速消解,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9月10日发布针对系统的第120份公告,宣布约翰在乌纳拉斯卡岛以南约1600公里洋面转变成温带气旋。

视频

飓风约翰 相关视频

科普:动画讲解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夏威夷群岛航拍

参考文献

  1. 持续时间最长 ,南海天气
  2. 热带低压与台风的区别,东方天气网,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