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夜(郭沫若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夜》是現代詩人郭沫若於1921年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用了大部分筆墨描繪靜謐的夜景,藉此表達了個人對於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於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全詩寫得清幽、典雅,靜謐,有着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月光淡淡

籠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本篇最初發表於1922年8月18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原題《靜夜吟》)

作品賞析

李白一首《靜夜思》膾炙人口,那是寫思鄉別緒。郭沫若的《靜夜》也是寫在異國他鄉的遐想,大概是夜的沉靜,最易勾起人們的愁緒,致使古今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這首《靜夜》,思緒為悠長,聯想更為具體。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寫景融入了主觀意念,景中有情;寫景又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此處是實寫,畫面的展開突出了「靜」字。月色帶給人的是寧靜、祥和。然而「靜」與「不」是相互依存的。正是這「靜」給詩人以遐思的客觀環境,反襯出詩人心緒的繚亂。

第二節,集中描繪詩人的情思。起句「天河何處」用設問句式,透露出詩人內心掀起波瀾。「天河」暗喻祖國。身處異國,無法回歸,縱有千言萬語,如何訴說,只有在濃密的海霧中尋覓。詩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由這令古今多少人引發無窮聯想的天河,詩人又想到了傳說故事。可詩人這一次所寫的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傳說中的鮫人。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戶曉,鮫人流珠的傳說人們也許就比較陌生。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是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是一個非常悽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岸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在這樣淒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所以此處是詩人在這裡想到在異國海邊,會有「對月流珠」的人的幻影,投射出自己眷戀祖國、懷念故鄉的心境。

此詩語言娟秀,清雋、淡雅之中見幽美。整首詩似一幅中國的山水丹青,於朦朦朧朧、似有似無的線條中,寄予了無可狀的情調。[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