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公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公菜

雷公菜是中國傳統中藥材,有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的作用,又名飛輕(《本經》),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別錄》),飛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錯(《黑龍江中藥》),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藥物志》),大力王、楓頭棵,飛簾(蘇醫《中草藥手冊》)。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雷公菜
  • 拉丁學名:Carduus nutans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簡介

小花紫色,長2.5厘米,檐部長1.2厘米,5深裂,裂片狹線形,長達6.5毫米,細管部長1.3厘米。

瘦果灰黃色,楔形,稍壓扁,長3.5毫米,有多數淺褐色的細縱線紋及細橫皺紋,下部收窄,基底着生面稍偏斜,頂端斜截形,有果緣,果緣全緣,無鋸齒。冠毛白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2厘米;冠毛剛毛鋸齒狀,向頂端漸細,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6-10月。

栽培技術

栽培

適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和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栽種。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條播或穴播,行株距0.45m×0.3m,每穴播種5、6粒,覆土3cm左右。播種後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需行間苗一次,每穴可留壯苗1~2株。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爛根。

採收

夏、秋季花盛開時采割全草;春、秋季挖根,去雜質,鮮用或曬乾用。

植物鑑定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直徑0.2-1cm,具縱棱,並附有綠色的翅,翅有針刺,質脆,斷面髓部白色,內有空洞。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cm,羽狀深裂,裂片邊緣具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干縮,總苞鐘形,黃褐色,苞片數層,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向外反卷,內層苞片膜質,帶紫色。花紫紅色,冠毛刺狀,黃白色。氣味微弱。

鑑別莖橫切面

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在棱脊處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組織。皮層窄;於葉狀翅處表皮和皮層均向外突出。外韌維管束環列,韌皮纖維束微木化;木質部內側具微木化纖維束。髓中央常中空。

葉表面觀

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甙。非腺毛多斷碎,由5-10餘個細胞組成,基部細胞直徑21-83μm,有的項端細胞極細長並扭曲。

中醫文獻記載

1.《唐本草》:飛廉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干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以苦芺為漏盧,並非是也。

2.《本經》:「飛廉,主骨節熱,脛重酸疼。」

3.《別錄》:「飛廉,治頭眩頂重,皮間風邪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益氣明目。」

4.《藥性淪》:"主留血。"

5.《四聲本草》:"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

6.《綱目》:"治頭風旋運。"

7.《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跌打瘀腫,惡瘡,燒傷,燙傷。"

8.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清熱,消腫。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帶過多,月經過多;外用治疔瘡腫毒,痔瘡腫痛。" [1]

其他藥用價值

莖部含有降壓生物鹼飛廉鹼和去氫飛廉鹼。西醫常用於製取降壓藥物。

西藏以同屬植物科刺飛廉作飛廉入藥,其特徵:莖具翼,有刺,幼時被白色柔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淺裂,邊緣有齒,齒上有針刺。頭狀花序單生;總苞片數層,先端具刺;花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具光澤;冠毛白色多層,基部合生。

飛廉瘦果製成酊劑,有利膽作用,可治黃疸,對於輕度膽絞痛有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