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与这个企业的领导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有敏锐的目光与缜密的思维,既要审时度势,又要雷厉风行。徐光学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领导者。他进印刷厂之初,密切关注企业的每个细节,根据观察和了解,结合印刷厂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可行性改革方案,挖掘内部潜力,以降低成本,如制定材料定额消耗指标,PS版回收,纸张节约,原材料、油墨及各种辅助材料的定量控制等。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给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一、回收废版

徐光学一进厂就发现PS版回收率低,浪费严重。工人用过PS版用后随意乱丢,回收与否是厂里的事,与工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工人上班就做自己的工作,反正有新PS版用,谁愿意回收已用过的PS版?徐光学认为这种现象不正常,这说明印刷厂领导与职工主人翁意识不强。从工人方面讲,仿佛工厂是厂长的,工人是替厂长打工;从领导方面讲,厂长是来当官司的,干好干坏无所谓,反正报社印刷厂倒不了。徐光学知道,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怪圈现象,远远不合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徐光学认定,这种现象必须更改。于是,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对PS版进行有效回收。

于是,上任不久,徐光学就出台一项关于PS版回收措施。他首先来到轮机车间,召开车间主任与工人代表会议。会上,厂长同大伙算一笔账,看看新PS版与回收后经处理再用的PS版的价格之比差。如果天天都用新PS版,那印刷厂的浪费非常严重;如果能与回收后再处理的旧PS版混合使用,一年下来,印刷厂将节约数十万元。徐光学说:

“以前PS版回收率低,那是因为大家在回收方面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回收多是厂里得实惠,工人没有得到实惠。现在,我们要鼓励大家积极回收,让回收与经济利益挂钩,按旧PS版与新PS版之间差价的10%提成给大家。这样,回收使企业与个人都有好处。对不认真回收PS版的人,我们虽不处罚他,但开会时要提出批评。”

这是个十分人性化的措施,一出台就得到车间主任与工人的一致赞同。1995年初,轮机车间开始回收废旧PS版,由于措施得力,效果十分显著,旧PS版回收的比例不断上升,到年终,轮机车间平均每个人从回收废旧PS版中获得数百元奖金。从1996年开始,徐光学进一步加强车间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旧PS版回收统计报表制,每月公布字数,把奖励从年终发放,变成按月兑现,这样旧PS版回收率从1995年初不足40%提高95%以上。光是这一项职工得了一定的实惠,厂里更是节约数十万元,资源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二、节约纸张

1995年上半年,新闻纸渐趋紧张。七月份后,国产新闻纸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且价格也扶摇直上,吨价由年初4000余元猛涨到7000多元,至于进口新闻纸,价格更高。新闻纸不仅价格暴涨,且货源不足。安徽日报社印刷厂与全国大多数印刷厂一样,陷入新闻纸短缺的困境。这对上任不久的厂长徐光学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为了解决新闻纸短缺问题,厂里成立了解决“新闻纸问题”小组,一方面,厂长经理们利用各自关系网努力拓宽进货渠道;另一方面,在全厂范围内开展新闻纸节约活动,降低新闻纸单位消耗。

在拓宽进货渠道方面,他们已做大量工作。像卫民跑江西,同江西造纸厂协商以增加新闻纸的调拨计划;像徐光学专程走吉林,跑石岘,协商增加新闻纸计划。

新闻纸的供应得到了保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纸可以随心所欲地用。新闻纸没有涨价前,印刷厂在用纸时浪费一点,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现在,新闻纸价格越来越高,多一分浪费就是多一分损失,印刷厂不应该再出现浪费现象。为了搞好节约新闻纸活动,徐光学与副厂长李卫东、张良友亲自到印刷车间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因工作不认真、操作不当,或者认为多印刷一份报纸无所谓,从而产生的新闻纸浪费现象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造成报纸的印刷成本上升。徐光学与副厂长研究,认为开展原材料节约活动,降低报纸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确实可行的。要想降低成本,减少耗费,印刷厂必须开展节约新闻纸活动,在保证报纸的印刷质量和正常出版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新闻纸节约活动。厂长亲自起草《关于新闻纸节约暂行办法》,再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成立“新闻纸节约领导小组”,在小组上讨论这个《暂行办法》,并形成“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文件'厂字(95)第15号’”通知。接着,徐光学会同几位副厂长召开印刷车间干部职工会议,并将通知下发到车间,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成立新闻纸节约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车间:

根据1995年6月22日经营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精神,为了更好地开展新闻纸的节约工作,成立以厂长为首的,包括有关科、车间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新闻纸节约领导小组,制定新闻纸节约的具体办法,解决新闻纸节约工作中出现有具体问题。新闻纸节约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总负责:徐光学

组长:李卫东(夜班)、张友良(白班)

副组长:罗会名、孙立新(负责实施)

组员:赵本胜、李竟、刘贤伦、陈海涛、程航宇、丁迎军、王德育、陆丰、沈华、宋智、余立新、康金平、魏红梅、郑丽萱、林先英

具体人员安排:

1、发纸:魏红梅;

2、车间接纸:林先红(小工三人发送各机台)另一人暂缺;

3、旧纸白片等回收:仓库小工;

4、核算账目:康金平;

5、财务核算报表:陈海涛。

附《关于新闻纸节约暂行办法》

安徽日报社印刷厂

1995年6月30日

特别是《关于新闻纸节约暂行办法》,每对千张耗纸定额23公斤,对南平新闻纸、江西新闻纸、吉林和石岘新闻纸都做出具体规定。每节约一吨纸,厂里奖车间600元,多消耗一吨纸,厂里罚车间500元。《办法》还对与新闻纸有关的运输、保管、发纸和账目一致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由于《办法》出台及时,措施得力,新闻纸节约活动得到实施。全厂上下,特别是在轮机车间新闻纸节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由于印刷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生产车间与有关科室密切配合,节约新闻纸成绩显著。据统计,开展节纸活动后的七月和八月与未开展节纸活动的五月和六月的单位消耗比较,七月节纸23.624吨,八月节纸18.813吨,两个月合计节约新闻纸42.437吨,按每吨7000元计算,光节纸一项就创造出经济效益297905元,再扣除每吨600元的奖励25462元,厂里实际得实惠27万多元。

新闻纸节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节约活动还有没有发展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厂里经常发现有人私拿报纸,这也是一种浪费。为了制止这一行为,报社印刷厂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对私自拿报纸现象做出明确规定,把新闻纸节约活动推向高潮。于1995年9月中旬,印刷厂下发“厂(95)第25号通知”,全文如下:

通知

为进一步搞好纸张节约工作,维护正常情况下生产和工作秩序,经厂部会议研究,特制订如下规定:

第一、自用报由生产安全科分放,各部门到收发室自取;

第二、自用报由轮机车间专人盖章标明“次品报”,否则,禁止出厂;

第三、严禁任何人私自到轮机车间拿报纸,违者按每份5元罚款;

第四、本规定自即日起执行,请同志们给予支持。

特此通知。

安徽日报社印刷厂

1995.9.13

私拿报纸是印刷厂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厂部曾多次明令禁止,但仍有个别同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极坏影响。为彻底根治这一顽症,厂部两次在班组长以上干部会议上集体讨论,并制定《关于对私拿报纸的六条处理规定》。一方面将奖罚措施与车间主任、班组长及机台工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一方面与报社保卫科合作,聘请两名保安警员与本厂生产安全科同志值班巡逻。措施出台后,车间主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但是仍有个别工人认为拿一张报纸无所谓,对《规定》置若罔闻,照样拿。有位姓曹的职工两次私拿报纸,被厂里两次通报批评;有位姓姚的职工拿报纸被发现,也被通报全厂。这两位同志都被处以罚款。后来,还有一位姓左的职工一次性私拿10份《文摘周刊》被发现,其本人被罚款50元,罚当月工资50%为115元,他本人共被罚165元,就连当天值班主任和其所在的小组长也都受罚款。工人们一见厂里动真刀子,就再也不敢私拿报纸。渐渐地,工人们对私拿被处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配合到支持,上下形成合力,彻底解决私拿报纸问题。

在节约新闻纸活动中,还有一件细小的方面值得一提,那就是对切下来的白片纸进行加工,切成8开、16开或32开,再批发给商店销售,合理利用“废”品,也能增加经济效益。

三、开源节流

1995年下半年,由于新闻纸价格暴涨,报社资金相对短缺。为了缓解资金不足矛盾,针对印刷厂印刷业务的应收账款余额大,拖欠时间长,有的甚至已变成呆坏帐的情况,徐光学制定了奖励政策,狠抓欠款回收工作。他组织了专门讨账清款小组,狠抓账款回收工作。这个小组由徐光学总负责,下设四个分组,分别清算个人和集体欠款、外单位借纸欠款、材料欠款、账款核对清算。四个小组分别由张良友、汪宏、朱来友、罗会明负责。

这四个小组按照预定程序,分别行动,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清款工作取得了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这次行动收回欠款250多万元,其中有近百万元曾被认为是呆坏账。由于收回呆坏账,减少经济损失,也就是说,印刷厂仅从清款中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再者,改变购料途径。原来印刷厂用料,如PS版、油墨等都是从有关公司购买。徐光学决定,印刷厂用料今后直接从厂家购买,压缩环节,把由相关公司提获得的利益变为印刷厂的利益。这样,材料采购成本大幅度下降。

当然,由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而获得的利益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利益重要。身为厂长的徐光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强化企业管理,才能使企事业获得得更长久的效益。

所以,他开动脑筋,寻找突破口。印刷厂通过班子会议,制定了《关于压缩几项费用开支的规定》。这几项开支是指电话费开支、业务招待费开支、办公用品开支、汽车油耗和修理费开支等。《规定》在这几方面做出详细说明。《规定》加强了内部管理,堵塞了漏洞,从而有效地压缩了开支。

第一,加强电话费用的管理。厂部根据各部门的工作需要,核定相应的电话费标准,实行部门包干制,节约奖励,超支自负,并对部分车间的电话加锁。各车间每月电话费全部公开,阳光管理。《规定》规定谁有电话机,谁负责,该谁付钱谁就付,不该单位付钱,单位就坚决不付,从而有效制止个人私拨信息台及长途电话现象。《规定》生效后,电话费由原来的每月1.68万元骤降至4千元。

第二,严格控制招待费。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是一个300多人的大型企业,没有招待费是不可能的,但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控制招待费。印刷厂本着不请吃或少请吃的原则,规定“费用承包,节约有奖,超出自理”。他还制定出严格的就餐标准,凡是能在报社食堂就餐的就在食堂就餐。规定生效后,印刷厂招待费每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20%。

第三,实行办公用品领取登记制。以前,办公用品的领取比较随便,既看不出来谁来领取过,也看不出来领取过多少。现在,厂里统一规定,谁领取,谁登记,对与工作无关的用品一律不准领取。对以前不限量的办公用品,现在统一规定数量,限量领取,有效杜绝乱领滥领办公用品现象。两个月下来,仅此一项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30%。

第四,加强汽车油耗和修理费的管理。厂里规定汽车的使用首先是确保新闻纸运输。然后再谈降低油耗,节约用油。对领导的小车也做出规定,将出差车辆的行驶路程和用油比例公布于众,让大家监督。这样汽车油耗大幅下降,已由原来每月4460公升下降到每月2000公升左右。照此计算,全年将节约燃油7吨左右,折合人民币约2万余元。厂里还严格审核修理费用,对修理配件严格把关,使修理费大幅度下降,和去年同比节约10%。

这几项措施的出台生效,使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每年将节约50多万元。

四、改进技术

印刷厂的消耗除了大宗的纸张外就是油墨。印刷油墨是桶装型的。桶装油墨难以倒净,产生了较大的浪费。如何节约油墨成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一个个乌黑的墨桶,徐光学感慨万千,要是这些油墨都能用得干干净净,那要节省多少钱呀。

徐光学于是同厂里的相关技术工人研究此事,但没人能想出个好的办法。徐光学又同供油墨大户太原油墨厂联系,请求派来技术员到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实地察看,希望他们都够对印刷机器的供墨流程重新设计。通过太原油墨厂和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共同努力,终于创造性发明一种新型机器供墨方式,用铁管将大型罐装油墨送到各台机器,就同接水管一样,通过灌内油墨自身压力来送油墨。用时就打开,不用就关上,一点都不浪费。这种操作方式,既节约油墨,又安全卫生。

新型机器供墨方式设计好后,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投资了几十万元,利用半年时间对报社所有印刷机进行改装。这一发明使印刷成本又有所降低,经济效益再上一个台阶。

这一成果让青年记者、作家、诗人张文喜先生得知,他以记者身份进行实地采访,并撰写了一篇通讯报道,发表在1997年6月9日《安徽新闻出版报》上,全文如下:

集中供墨,一举多得

——安徽日报社印刷厂见闻之一

在《安徽日报》创刊45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刚一坐定,厂长徐光学一把位住我的手说:“百闻不如一见,走,先到车间看看。”

我等首先来到轮机车间。在我的印象中,轮机车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是个永远也“理不清”的地方。到处都是报废的新闻纸,一不小心碰到用过的油墨桶,还会留下一点“纪念”在裤角上。然而当我走进车间大门时,眼前却一亮,要不是轰隆隆的机器声,我真以为自己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博物馆大厅,五台犹如庞然大物的轮转机,被擦拭得干干净净,作业工人统一着装,再不是满身油墨的“煤炭工人”,报废的新闻纸打包后整齐地堆在墙角。令人奇怪的是,现场没有一只油墨桶。徐厂长看出了我的疑虑,指着车间上方靠墙位置的管道说:“瞧见了吧,现在是集中供墨,油墨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机台。机器运转时打开旋扭,油墨就像自来水一样流进墨斗。”我欣喜地点点头:“集中供墨,保证了环境卫生。”徐厂长说:“这只是一方面。”

原来全国目前已有15家左右的印刷厂采用了集中供墨系统,都是像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北京日报社这样的印刷大厂,据悉今年还有近十家印刷厂计划采用。安徽日报社年用墨在120吨以上,仅包装小桶就达8千多只,包装费也要花9.6万元,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车间不易清扫,机器也难以保持清洁,每只小桶的油墨总是用不干净,少则浪费几两,多则浪费一斤。

我和徐光学厂长正聊着,迎面走来车间主任丁迎军,恰在此时,徐厂长的手提电话响了,他把我交给丁主任,便赶着找僻静处听电话去了。丁主任带领我参观了整个供墨系统,使我弄清了它的原理,简单而形象地说就是:墨罐车拉来油墨——装入工厂油墨储罐——通过旋转活塞泵——进入输送管道——最后注入每台轮转机墨斗。丁主任说:“这是由太原油墨厂来人进行现场设计,并负责监督制造、安装的,投资十几万元。”

事后我在一份资料上获知,采用集中供墨系统投资小、见效快、好处多。它的好处是:一、集中供墨对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来说,每年可节约开支12万元左右;二、解决了油墨存放管理问题;三、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四、保证了环境卫生;五、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是全省报纸印刷的龙头企业,在采用集中供墨系统方面走在全国同行企业的前列,也为本省印刷厂家带了一个好头。[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