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兴才 | |
---|---|
陈兴才 | |
原文名 | Xingcai Chen |
出生 |
1920年 四川绵竹 |
逝世 | 2012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
知名作品 | 《双扬鞭》 |
人物简介
陈兴才,男,汉族,绵竹南派年画宗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目绵竹木版年画[2]的代表性传人。 陈兴才,1920年出生于四川绵竹一个年画世家。1933年拜大伯陈世金为师,70多年的年画生涯里他翻刻了许多传统样式的作品,与旧样几近相同,保持了绵竹年画的纯粹性。绵竹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线版为轮廓而并非套版,彩绘是在轮廓内依个人风格进行描绘。陈兴才的雕刻技法熟练,谙熟传统造型的方法程式。陈兴才也能彩绘年画,他主要画的是斗方或比较小的门神,他画画的习惯是铺在案台上作画,也是流水作业。陈大师制作的年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严格遵循传统,风格清新别致,画风儒雅醇厚,张张色泽艳丽,作品鲜活喜人。
学艺经历
陈老出生在一个年画世家,15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他叔伯陈世金(时称“陈门神”)那里学做年货(画门神)、刻印版。按旧规需学三年,方能学到更好的手艺,父亲为他选择了跟师。
所谓跟师,就是跟着师傅三年,衣食住行都跟着师傅,属于地地道道的关门弟子,学徒吃的苦多,师傅传的“真脉”也就多。
拜师那天就是第一堂课,师傅当着父亲和众人面讲了学艺需过三关的规炬。只有过了这三关,方可学有所成。
第一关,要经得起“折磨”和考验,打骂、为难徒弟是为你负责,是炼你心性和耐性。
第二关,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点到为止,自己要偷经学艺,要长记性,自个多学多练,多记多悟。
第三关,熬过前两年的练基本功,第三年师傅才传“真脉”,这三年没有一分报酬。要想过这三关可全凭耐性和韧劲。
陈老曾对人讲起过自己学刻版的一个小故事。刻版的第一个工序,就是学木匠刨木板。刨板的时候手起泡、流血,握着刨刀一使劲就痛,可陈老还是咬牙将板面刨平整方停手。木板刨平整了,满以为能摸雕刀刻板了,可师傅还不准,让他磨雕刀。磨了斜口刀磨圆口刀,磨了圆口刀磨三角刀,磨了三角刀又磨平口刀,一把接一把,一把又一把,一磨就是老半天。
他在师傅家,除了没完没了地干手艺活外,半数时间还干些与手艺无关的杂活、脏活、重活。带小孩、砍猪草、扫猪圈、做农田、推手磨……可陈老一门心思想学到手艺,这些全都坚持了下来。
俗语说得好“头上没有青头包,哪里算是学艺人”,那时学手艺,不小心做错了就要挨打。徒弟常常被师傅打得鼻青脸肿,陈老性格温顺,师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为他知道不挨揍是讨不到教的。
有时候做一件事,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常用“激将法”故意往错了做,于是乎,师傅一个“肉钉锤”打在头上,痛骂一通,师傅的“真脉”不自觉地就传给你了。多被师傅打骂一些,功夫也就学得多一些,但凡学艺的人都知道:“真功是‘肉钉锤’打来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确,大师的手艺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
学艺的第三个年头,陈老手握刻刀不再犹豫,刀尖很稳很准地插入木板,运行方向准确。作画时握笔运笔不再颤抖,拉出的线条光滑有力,线条启、呈、转、合运用得当,终于出了师!
传承与坚守
1978年,被“文革”打入冷宫的绵竹木版年画重获新生,绵竹恢复了年画社,由文化馆长侯世武兼任年画社社长,领导文化馆美术干部在全绵竹50多位老艺人中筛选了几位手艺高超的老艺人参与抢救。
陈大师不但是众刻版艺人中的顶尖高手,而且也是熟练掌握南路年画风格的彩绘艺人,自然在当选之列。
陈老为把这门手艺传给子孙,他把年画社领到的刻版画稿拿回家,一边舞动刻刀为年画社刻版,一边重新拿起画笔领着儿孙们做年货。白天,老伴、女儿和俩儿子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一家五口围着画案画门神、做年货。陈老兑好颜色,叫家人每人填一种颜色,流水式作业,最后由陈老来开像,老伴盖花戮。半月下来,上千对门神大功告成。
腊月十六过后,陈老叫两个儿子赶绵竹、绵阳、德阳、孝泉的集市出售。除夕夜,两个儿子捆着票子回家了,数一数,至少上千元。一家人乐得合不上嘴,左邻右舍也惊动了,新年过后就有好些人争着要跟陈老学艺做年货。
两年后,两个儿子娶了亲,陈老又添两个徒弟,作坊又增两个帮手。
又是几年,孙子陈刚、陈强呱呱落地。待孙子到了学艺年龄,陈老又将年画技艺传给孙子。陈家的年画技艺代代相传,这在当今社会是比较少见的。温家宝总理接见他时说道:“感谢您,这么大年龄还在为大家做事,年画有了接班人。”
在众多绵竹年画艺人之中,唯独陈家传承得最好,从陈老师傅那辈算起,他、儿子、孙子,也传承了四代,在绵竹无几人可比。现代工业文明的2000年以后,传统的工艺生产节奏显得跟不上时代。他的儿孙们也在其他人那儿学了些用新工具、新材料的新画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效益也就步步提升。儿孙们见他固守传统画法,劝他进行改良,没想到一贯温和的陈老却发了火:“想都别想,改了我不姓陈,绵竹木版年画哪还会姓年、姓绵?”
陈老平时也看见儿孙们不用木版用丝网,不用鸳鸯笔用喷笔,不用粉质颜色用国画色,甚至连线也不勾了,过了几天,陈老还是气不过,把儿孙叫到面前又训话了“我问你们,啥子叫木版年画?啥子叫木版年画?啥子叫非遗?你们给我弄清楚!看看你们画得像尿片子,不要给祖先丧德……”儿子不敢答话,孙子们也不敢当面对嘴,只敢背着他爷爷咕噜“老爷子就是跟钱过不去”。
陈老进入高龄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仍坚持画画,坚持用传统方式制作年画。他想守住绵竹年画的根,守住绵竹年画的魂,
荣誉成就
陈兴才大师亲手制作的年画不胜枚举,他的作品已被纷至沓来的爱好者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老人的作品《双扬鞭》入选文化部[3]"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同年,老人被绵竹市政府授予"年画艺术大师",这也是被当地政府唯一授予该称号的民间艺人。2006年获四川巴蜀文艺奖。2006年绵竹年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陈兴才老人被文化部授予绵竹年画传人称誉,老人所在的射箭台村也被打造成了绵竹年画村。 [4]
作品欣赏
《童戏图》(堆雪人)原图链接 图片来自778收藏网
《童戏图》(放风筝)原图链接 图片来自778收藏网
《送财童子》原图链接 图片来自778收藏网
《三猴烫猪》原图链接 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
参考文献
-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 绵竹木版年画 个人图书馆网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政府网
- ↑ 绵竹年画村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