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拉慈龍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瓦拉慈龍科(Alvarezsauridae)是群充滿謎題的小型、長後肢、善於奔跑的恐龍。牠們起初被認為代表原始的無法飛行鳥類,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牠們是群原始的手盜龍形類。
阿瓦拉慈龍類恐龍有高度特化的特徵,前肢適合挖掘或撕裂、頜部延長、以及微小的牙齒。
牠們已演化成以群居昆蟲為食,例如白蟻。阿瓦拉慈龍科通常可從以下特徵辨別出來:形狀平滑的修長頭部、短而強壯的手臂、以及一個大型指爪。
阿瓦拉慈龍科與阿瓦拉慈龍等名詞,都以歷史學家阿瓦拉慈博士(Don Gregorio Alvarez)為名,而非以更著名的物理學家路易斯·阿弗雷茲(Luis Alvarez)為名;路易斯·阿弗雷茲曾提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假說,並由撞擊事件所造成。
敘述
阿瓦拉慈龍科恐龍的身長範圍從0.5到2公尺,但有些可能屬的身長比這個數據大,例如歐洲的七鎮鳥龍,身長可能有2.5公尺。化石已發現於北美洲、南美洲、亞洲等地,年代主要為白堊紀晚期。在2009年,徐星等人宣稱在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發現了一個原始阿瓦拉慈龍類的化石,年代為侏儸紀晚期[1]。在2010年,被正式命名為簡手龍。
阿瓦拉慈龍科中至少有一個屬,沙漠鳥面龍,被發現身上有類似絨毛的覆蓋物。在1999年,Schweitzer等人經由顯微鏡、形態、光譜、以及免疫組織化學等檢驗,指出這些物體由角蛋白構成,角蛋白是羽毛的主要蛋白成分[2]。
在發現鳥面龍之前,單爪龍有本科最完整的化石,而根據這化石,阿瓦拉慈龍科被認為擁有一個大型手指。現在認為阿瓦拉慈龍科可能沒有失去其他兩根手指,而是萎縮到幾乎沒有的狀態。
生存方式
自從發現阿瓦拉慈龍科以來,關於這群動物的生存方式,有許多爭論。許多古生物學家提出,阿瓦拉慈龍科的指爪是用來挖掘白蟻巢穴;但阿瓦拉慈龍科的前肢短小,如果牠們挖掘白蟻巢穴,勢必將身體低伏、接近地面。另一種可能是,阿瓦拉慈龍科佔據特定的生態位,不在現代生物學理解範圍的特定生態位[3]。此外,阿瓦拉慈龍科的修長後肢,顯示牠們可能適合奔跑。
參考文獻
- ↑ Choiniere, J., Clark, J., Xu, X. and Fenglu, H. (2009). "A new basal alvarezsaur from the Shishugou Formation,"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9(3): 77-78A.
- ↑ .Schweitzer, Mary Higby, Watt, J.A., Avci, R., Knapp, L., Chiappe, L, Norell, Mark A., Marshall, M. (1999). "Beta-Keratin Specific Immunological reactivity in Feather-Like Structures of the Cretaceous Alvarezsaurid, Shuvuuia desert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Mol Dev Evol) 255:146-157
- ↑ Holtz, Thomas R., Jr. Ornithomimosaurs and Alvarezsaurs.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2007. ISBN 978-0-375-82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