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青城山(李育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问道青城山》是中国当代作家李育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问道青城山
问道青城山,算是一个夙愿,青翠而婉约,来到成都盆地的第四天,踏上青城山之旅。都江堰一带,小雨,对行程的期待多于担心。便独自一人踏上旅程。
独行,有所得自有所失,但想想有那么多的仙家在身侧,便觉一切都是自然自在之法。“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话不假,地图上的一座座道馆也刻画出此行的仙气儿。
青城山的山门自是没来时就见过的,铿锵的字势。白素贞——许仙他媳妇儿化成人形后在此处修炼。
走近山门,空气湿润,台阶湿滑,自然多了些小心翼翼的成分。周遭,树木林立,植被人为痕迹已经很少,只有木制的台阶,证实,这一座山都是一尺一尺刻画出来的。拾阶而上,建一亭阁,名曰:天然阁,依山势,如过道。亭有三层,也是这山里亭阁中少见的造势。大多一层或两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则万物生,地面一八卦图。兑、离、震、巽、坎、艮、坤、乾。乾至阳,坤至阴。
走过怡乐窝,漫步清波堤,临了月城湖,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水波荡漾,一艘画舫轻荡,映衬并不远的山岱,可以入诗。
入框的上方是远山,水气的打扰沉浸,如同水墨画。呼吸间,空气湿凉,映入眼帘的是浓浓淡淡的绿。游目骋怀,一切都是想要的样子。
我坐了画舫,悠悠然到了对岸,船的动力靠缆绳,少了荡舟的颠簸,多了些移步换景的快感。
为了体会凌空于山坳的仙法之感,选了单程索道。山中雾气蒸腾,此刻在缆车中悄悄演绎,玻璃窗的水气无法擦去,只能赏着云中雾中的迷蒙,也罢,既然入了仙障,就由他。过了索道,自然继续拾阶而上,匆匆解决午饭,把自己带到慈云阁。途中有扛着滑杆的山里人,默默看看滑杆,看着有点像担架……(此处有点影响他人生意)自是飘过,抛却后面追随的声音。路阶由于雨后的原因,湿润而明朗,一幅洗涤后初现的清新感觉。石阶两侧青苔点点,蕨类植物奋力生长。若说大山的绿是磅礴的,那这平铺在石壁上的绿一定是近人的,可以伸手撩逗一下,小草儿也能羞答答。
过了四望观,一路扶摇直上,到了上清宫。上清宫的牌匾是蒋中正的手笔,清晰硬朗的楷书入木三分。来到上清宫拜会仙人,便求卦一副,给自己一个念想。每每磕头,道家随着敲钵,声音悠扬铿锵。是肯定,也是寄托。仿佛在通知仙家这儿有个祈求庇佑的女儿家。
继续行走于仙障内,一晃眼儿的功夫,前行的行人便看不到了。再走十几个台阶,更入仙境。看看手中的地图,再往上是老君阁,也是青城山最高的地方了,前方雾气缭绕,往山下看,竟只能看到手边的两棵树,除此白雾迷蒙,不见山色。
拍出的照片剪影如画,深浅递进,分明就是画笔在白宣上的痕迹。一个道字,就是一个迷吧。想起了老子的赶山鞭,他的灵气的牛,还有隐阳山里的种种,几年前问道老子故里,走过众妙之门,也没有如此神秘的仙气儿。
登到老君台,路变窄,台阶变仄,也从平直变得倾斜起来,望着前方不知有多深的山,有些恍惚。独自一人的行程此时难度增加,没有人加油鼓劲,只有自己凭着那点儿游丝儿似的信心更迭脚步。此时,忽然望到楼阁的边角,奇迹般就在眼前。
隔着不到十米竟然定睛也看不清老君阁的全貌,而凭栏眺望,也只是浓浓的迷蒙。道法应该就是这样让人伸手触摸却又遥不可及。
终是攀到山顶,慢慢往下返,感恩于我的行程,不需赶路,顺着性子来就好,寻了另一条路下山,陡峭在下山时体会的更加明显。
路且湿滑,侧身而下,此时护膝确实很好滴发挥了它的作用,此时感恩最近出驴的两次,让自己有了护身的各种装备。巧妙地全都用上。
一路向下,拐过身侧的天师洞,朝阳洞,天渐渐明朗起来,该有的绿慢慢出现,看那林子,被雨水洗出的深绿,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定是用了花青和藤黄调色,才能配出这等悠扬的颜色。配上山壁时而生长出的红色山茶和杜鹃。依稀飘出的淡淡香气。活捉的水气沾染到叶片儿上,咕噜噜滚着,大珠小珠便都在那大大小小的玉盘里了。
山泉哗啦啦流淌,并不造磅礴的气势,就那么清浅流淌,遇到落差,一跃而下,不停留,不惧怕。也真真地应了我的青城山之旅。
山侧石壁青苔附着,有字曰“天然圣迹”。“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一路向下,山势渐渐平缓,已消散了重重雾气,正如问道的路上从疑惑重重到豁然开朗。似悟出了什么,却又不得真髓。
近山脚处,路过上山时遇过的洗鹤池,是会化鹤之术的青城道人徐佐卿用来洗翅膀的。自然带着灵气。泉眼汩汩冒出清冽泉水,溢满整个泉壁。
泉水沁凉,待到夏日,估计会游人如织,便觉更加不虚此行,人不多,可以独酌,可以小憩,甚至可以凝神,真好。下了山,终在茶馆遇了一盏好茶,青山绿水般氤氲。
离返程巴士的约定时间很近了,不得已放下味道尚酣的茶,走出茶馆。
微雨又淋淋了起来,拍在脸颊上润泽清凉,却不像我大北方的雨般砸人。都说川妹子靓,定与这润泽的空气有关。
往后望,刚刚爬过的山仙气升腾,一切又慢慢隐了起来,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子开始萦绕,而身旁走过一女子,哼着:青城山下白素贞。又让我生生想起许仙来。
唉,终会被人生百态所扰。就这样吧,远离城市寻仙问道的一天,看看表从上山到下山已用掉了六个多小时。一路走走停停,没误了沟沟壑壑,不错过沾花惹草。不强求,只祈盼岁月静好。[1]
作者简介
李育敏,80后,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