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铁幕演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铁幕演说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铁幕演说

发生时间: 1946年3月5日

发生地点: 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

主要人员: 温斯顿·丘吉尔

别名: 和平砥柱

后果: 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

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5日,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1]

简要介绍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再加上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在欧洲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美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一场"冷战"(Cold War)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演说目的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在演讲中,丘吉尔对苏联大加攻击。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

丘吉尔还指出,在铁幕外面,共产党的"第五纵队"遍布各国,"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丘吉尔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

国际影响

这一演讲和所使用的"铁幕"一词,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苏联方面反应强烈,斯大林说,丘吉尔"现在采取了战争贩子的立场";美国朝野也受到强烈震撼,杜鲁门很高兴。但在美国国会中出现了若干激烈的敌对言论,认为丘吉尔是想把美国引向"最恐怖的战争",让英国渔翁得利。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的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所发出的最初信号。有不少专家认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长达40多年冷战的序幕。

"铁幕"一词尽管不是丘吉尔的首创,但经他这么一用,从此便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有关东西方对抗的专有名词。

当然,丘吉尔发表如此言辞激烈的演说,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当时国际形势、英国的利益和丘吉尔的反共情结使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新的世界格局已见分晓,大英帝国风光不再,沦为二流强国;美国取代英国,转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力主在全世界发号施令;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它有实力向美国叫板。 尽管美、英、苏在二战中曾经是一致对敌的盟友,但随着战争的结束,由于彼此间利益的冲突,它们之间的摩擦不断升温。

演说实质

在东欧、中东、希腊、土耳其等地,美国、英国和苏联更是争斗得异常激烈。美国在战后世界新格局中的一举一动总是受到另一强国苏联的制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形成之中。因而,美国政府正在制定着如何对付苏联的决策。此时英国惟有的希望是争取美国舆论,寻求美国支持,重建欧洲均势。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经过舆论界的一番哄炒之后,美国当权集团尽管感到同苏联公开决裂的时机尚未成熟,民众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即使政界领导人也有意见分歧,但是,散布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论调开始在美国舆论界占据了上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