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 山、水与其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水与其它》是中国当代作家郑剑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水与其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在秦岭山脉,看过华山,其它的山便没有一定登临的必要。因此,对于杨的多次上少华山的提议,我不置可否。几年前的暑假,热气逼人,我想起华山的十八潭,想起幽深的山谷,想起清凉的山泉。又因为孩子每天学习跳舞,时间有限,便有意去少华山的幽谷,让孩子去亲近山,亲近水,在葱茏绿意中放飞心情。
那一次,与悬崖峭壁擦肩而过,飞瀑流泉,深潭静水,在孩子的欢呼里,飘洒,激荡,沉澈。还有巨石,与久远的神话相互呼应。石蛙蹲在湍急的水边,鹰石高耸绝壁之下。 而那一次,我们终究只是在深谷中迷恋,未去山上,看一看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拜一拜潜龙寺里的各路神灵。
于是,今天,我们又驱车前往少华山。
石门依旧耸立。峡谷之中,流水似乎更加湍急,大概几场雨之后,山上的水增加了不少。天仙瀑布依然清亮摇曳,如仙女般绰约飘逸。九龙湾的峭壁之上,一条瀑布从天而降,飘飘洒洒,婀娜多姿。河水中的石头明显被整理过,平整许多,更适于孩子在石上水中玩耍。
坐上缆车,沿着索道,一路向上。我们不仅惊叹:在峭壁之上,在峡谷之中,人们是怎样架设这几近垂直的索道缆车?有人惊喜地发现,紧贴绝壁,一条窄窄的石阶小路时隐时现。两个工人正在给索道铁架涂染绿漆。绳索绑在腰间,人站在窄窄的铁架之中,一层一层,涂抹得很仔细。工人的胆量、智慧和艰难,在一刻,让我们惊叹不已,也自愧弗如。
缆车缓慢上升,每隔一段,就停一停,大概是有意让游客尽情欣赏绝壁之险。
从索道站出来,是一处平台,之中一个心形坐椅,坐椅后面是起伏的山峰,是辽阔的天空。很有创意,许多人等着在坐椅上拍照。
一条栈道蜿蜒通向蟠龙岭,栈道涂成明黄色,如一条盘旋的飞龙。
栈道边,一种树很抢眼,白皮,针叶,遒劲弯曲的枝干。这种树叫白皮松。山上的白皮松很多,有一株最为粗壮,被特意保护起来。关于白皮松,还有一段典故,说是刘秀从长安逃出来,躲到蟠龙岭,王莽追兵围攻刘秀,山上的白皮松枝干摇摆,发出震天撼地的声音“杀,杀,杀”,如同千军万马,王莽军被吓得溃败而逃。
而关于刘秀,山上还有许多景观与他有关,比如夫妻石,比如柏抱槐,比如迷糊谷,比如潜龙寺。相依相偎的石头、缠绵悱恻的柏树和槐树,都被人们演绎成刘秀与殷梨花的爱情故事。殷梨花救了刘秀,刘秀爱上了殷梨花,就像中国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的爱情也被当地人敷衍成神奇的传说。潜龙寺,故名思义,是龙沉潜的地方。刘秀为一朝天子,是真龙天子,潜龙,即含刘秀潜藏之意。
一座蟠龙岭,处处是刘秀的踪迹,处处有刘秀的影子。可以说,蟠龙岭是刘秀之岭,或者再说大一点,少华山乃刘秀之山。 一座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也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山。它往往因为形状,因为历史,而被赋予了神话色彩,被敷衍成传奇故事,因此,山便有了文化。
蟠龙岭,名为“蟠龙”,形如盘旋之龙。而与之有关的刘秀是人间“真龙”。蟠龙岭便有了龙的气象和传说。
蟠龙岭还有一处景观,暂时关闭,我们未得一观。高耸的门楼上书写四个大字——坐对浮云。我不由想起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我又想起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起云起时”。不知道,拟写这个名字的人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两句诗。只是,不能登临山顶,无法“坐对浮云”,感受那一份淡然与超然,徒留一份遗憾。
门楼前方右手,有一巨石,背面是于右任的手笔,写的是“第一禅林”。于右任的墨宝,无疑又提升了这座山的文化品质。
潜龙寺在蟠龙岭山顶龙头左侧,据说是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为感念藏父之恩而修建,寺内供奉释家牟尼及佛家众尊,珍藏清印藏经96种,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后来明清时重修,潜龙寺也是研究明清建筑的良好范本。
现代人修建的玻璃栈道,在千山万壑之中,经历几年的喧嚣,终于沉寂。如今,我们走在上面,虽然心有悸动,但刺激惊险的感觉已荡然无存。跟风娱乐终究是一场风,刮过之后,便如烟云消散。
石门峡中,幽深清凉,山青水急,飞瀑深潭,巨石耸立。是避暑游玩的好去处,而人们随物赋形,便演绎出许多神话传说,给山谷披上一层神秘面纱。
传说,一只老鹰贪吃了光武帝刘秀的一条鱼,雷公大怒,把它劈为巨石。于是,就有了栩栩如生的鹰石,如一只鹰,低头沉思,似乎在反省自己。又说,一只金蟾在“二华比高”中泄露天机,被贬到人间,于是,石门峡中便多了一只石蛙,仰望天空,对月兴叹。又说,八仙曾在此逍遥,于是便有了祖师庙、落仙坡、登云台、天仙潭、聚仙湾,尽显道教气象。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写到九纹龙史进在此落草,如今,山上九龙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下九龙潭清澈澄莹,碧波荡漾,向人们讲述着草莽英雄的故事。
山不只是山,水不只是水。群山巍峨,绿水激荡,挺立的是历史,流淌的是故事。面对从天而降的瀑布,我又不仅发出一问,“水从何处来?”清澈的水流过巨石、细沙,泛着莹莹的黄,我不仅惊讶,“水因何而黄?”我百思而不得其解,百度一下,也没有找到答案。或许,也有人这样发问,而终会有人找到答案。
山水在带给人身心愉悦的同时,也会让人寻问、思考、探求,关于历史,关于哲学,关于科学,这些都与文化有关。
我们走过的山,比如华山,比如嵩山,比如五台山,哪一座山又不是如此?
行走山水之间,也是行走在文化之间。[1]
作者简介
郑剑,中学教师,陕西省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