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渠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逢渠橋位於中國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同安鄉石陂村的洞山境內,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逢渠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是廬山觀音橋、閣皂山鳴水橋之外,在江西境內發現的第三座有絕對紀年的北宋石拱橋。逢渠橋旁的普利禪寺為唐良價禪師創建,為曹洞宗祖庭。
基本簡介
逢渠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江西省境內第三座宋代古橋,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紀念良價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論,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橋名由當時的縣令錢鍪書寫,拱底「紹聖戊寅歲,同安張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橋,住持沙門梵言句當。惠聳題」橋拱另一側的石頭上又寫「張仲舒妻雷氏舍此橋,願罪孽消除,福壽圓滿」,此外,橋基上還有幾十個字,主要記載張氏子孫在明嘉靖年間重修此橋的捐款數量。
該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淨跨4.2米,拱矢高2.1米,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價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
建築特色
逢渠橋,它的景深,至少有兩個層次,一是橋的建築藝術底蘊;一是它的宗教文化底蘊。
逢渠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89),它的空間跨度雖然只有4.2米,但是它的時間跨度是整整十一個世紀。目前江西省內僅存尚未遭劫的三座宋代石橋之一。「縱向單卷並拱」、「無鉸拱結」和「無漿干砌」三大工藝特色,足以令當代莫及。遊人只要躋身橋底,可以分明地數清全橋77塊石塊,怎樣排成7個單拱,每排單拱怎樣由11塊石料捲成一拱。路對路,縫對縫,棋格了了,嚴絲密縫。拱側東西各有一信土和掌作揖,一臉虔誠,張揚着捐建者的個性。
不幸的是,哪位天資聰慧的開發大師,在佛教徒頭上做了頂「道士帽」——逢渠橋變成「風雨亭」。
變成風雨亭之後的「逢渠橋」,我真怕木頭、磚瓦的堆砌掮走了歷史經典。
構造
橋的構造頗具特色,橋身用11塊石料捲成一個單拱,共77塊矩形石塊組成七個單拱,七個單拱排成7列[2],又組成一個大的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都相通,像是棋盤格一樣。拱肩上面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石塊與石塊之間採用「無漿干砌」法,沒有用桐油石灰勾縫,也沒有用糯米膠粘,也沒有榫卯相連,就像搭積木那樣,靠相互的摩擦力支持着。
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淨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價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2002年10月在橋上建了仿古亭。
視頻
逢渠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太好了!宜豐這個地方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 ,搜狐,2019-04-15
- ↑ 宜豐主題游第二篇:禪宗游 ,搜狐,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