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莊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朔 | |
---|---|
別稱 | 趙莊子 |
氏 | 趙 |
名 | 朔 |
諡號 | 莊 |
時代 | 周朝 |
官位 | 晉國下軍將 |
父 | 趙盾 |
正妻 | 莊姬 |
子女 | 趙武 |
趙莊子
趙朔,又稱趙莊子(?-前597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衰之孫、趙盾之子,妻為晉成公之女[1]。
晉卿
晉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趙盾將趙氏公族大夫之位讓給趙姬之子趙括(即屏括)。但是趙朔作為趙盾嫡傳的身份並沒有改變,所以晉成公六年(前597年)趙盾死後,趙朔很快便成為卿。晉國大夫胥克有蠱疾,郄缺主理政務。其後,廢胥克,使趙朔為下軍副帥,趙括、趙同只擔任大夫。這也為日後奪位埋下隱患。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軍元帥,執掌國政,率師與楚進行邲之戰,即泌城(今河南滎陽東北)之戰。荀林父將中軍,先縠為副;士會將上軍,郄克為副;趙朔將下軍,欒書為副;韓厥、鞏朔等隨軍作戰。
《史記·趙世家》記載的趙家滅族
及至於晉景公封屠岸賈為司寇後,他便遍告諸將控訴趙盾應為晉靈公之死負責。韓厥反對,但屠岸賈不聽。韓厥通知趙朔逃亡,但趙朔不肯卻要求韓厥保趙氏不絕祀,韓厥許下承諾,便稱疾不出。屠岸賈不去請示君主而擅自與諸將攻入趙氏的下宮,殺趙朔。大宗趙括和另兩支小宗趙同、趙嬰齊也相偕參與了對趙朔這支小宗的屠殺,滅了趙朔一族,是為『下宮之難』。
其遺腹子趙武在十五年後,即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得到韓厥之助,成功恢復趙氏的聲名,更攻打屠岸賈,滅其一族。再收回以前屬於趙氏的田邑。
《左傳》不同的記載
《左傳》上並無屠岸賈其人,造就趙孤的元兇是趙武的母親、趙朔的遺孀莊姬。莊姬與趙朔的叔叔趙嬰私通,趙嬰被趙同、趙括驅逐到了齊國。前583年,下宮之難,趙莊姬、欒氏(欒書)、郄氏(郄錡)誣陷趙同、趙括謀反,趙同、趙括被害,當時趙朔已經病逝。韓厥為了報答趙盾之恩,向晉景公推薦趙莊姬與趙朔的兒子趙武承襲趙氏家族。
《左傳》與《史記·趙世家》的不同點:
《史記·趙世家》是根據戰國時期趙國的史料寫成,古今很多學者認為這些史料不真實,是趙國君王避諱祖先的污點,《左傳》的記載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一個旁證是趙同、趙括在前597年—前583年之間都有活動的記載,所以他們應該死於前583年,即《史記·趙世家》記載的趙武復仇之年。
由於對《史記·趙世家》的句讀判斷錯誤,導致後人誤以為史記記載與《左傳》有嚴重衝突,事實上,孟世平《「下宮之難」發生原因新探》一文非常清楚的分析了下宮之難,很難再有質疑的餘地。前597年之後,趙朔再也未見於任何史料中,可見趙朔確實很可能死於前597年的下宮之難,此次政變趙括、趙同、趙嬰齊也參與其中,句讀當斷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偕),滅其族」。趙同、趙括、趙嬰齊參加政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並未得到趙氏大宗應得的地位,儘管早在十年前就發生了趙盾還嫡事件,大宗理應為趙括,但趙盾死後,擔任卿位的仍是趙盾之子趙朔,趙括、趙嬰齊只能擔任中軍大夫,趙同只能擔任下軍大夫。所以為了奪取宗族領導權和晉國卿位,三人參與了屠滅趙朔一族的行動。中軍將荀林父與上軍將士會當然也是這次政變的主要操作者,即所謂與屠岸賈合作的「諸將」。他們以追究趙盾弒君為藉口,族滅趙朔一族,但卻並未追究已立為側室,與趙盾關係不大的趙穿(真正執行弒君者)一族。十五年後,即前583年,晉景公又以趙莊姬的讒言為藉口屠滅了趙括、趙同(趙嬰齊一脈之前就已經被放於齊),這樣一來,不算已立為「側室」而與趙盾關係不大的趙穿(當時此族宗主為趙穿子趙旃)一族外,趙氏已經全部滅絕,於是晉景公讓十五年前趙朔的遺腹子趙武擔任趙氏大宗。
視頻
趙朔的一番說辭遭到國君的反駁,一面之詞不可信,趙朔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