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政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豐臣政權 |
---|
|
豐臣政權(とよとみせいけん)、或稱豐臣氏政權,是指日本自天正18年(1590年;一說天正13年/1585年)到慶長8年(1603年)為止,由豐臣秀吉建立的武家政權。[1]
目錄
歷史
地方政權時代
最初作為織田信長部下而嶄露頭角的羽柴秀吉(後豐臣秀吉),在天正元年(1573年)協助信長消滅淺井氏後,從信長那裡獲賜『江北淺井跡』一職,開始以長濱城城代的身份管轄之前屬於淺井氏的近江國伊香、淺井、坂田3郡共12萬石的領地。後來,秀吉以知行宛行的形式獲得了獨自管理領國的權力。天正9年(1581年)起,秀吉把這塊領地轉交給養子羽柴秀勝管理。而從天正5年(1577年)10月開始,秀吉開始奉信長命令對播磨展開侵攻,直到天正8年(1580年)5月平定播磨國後,秀吉再獲得了除赤穂・佐用2郡外全播磨國的支配權。在此同時,以黑田孝高為首的播磨衆也加入到秀吉的家臣團中。
在侵攻播磨的同一時間,信長也命令秀吉對但馬國展開侵攻,並讓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長擔任竹田城的城代。天正8年(1580年)5月,在攻陷出石城後,秀吉徵服但馬國全境,並讓秀長與但馬衆的宮部継潤、木下昌利等人一起繼續管理但馬國。之後於天正9年(1581年)10月,秀吉攻陷了因幡國的鳥取城,並安排了宮部継潤成為了該城的城代,同時平伏了在八東郡(鬼城)的木下重堅、智東郡的磯部康氏・八木重信、巨能郡的垣屋光成、鹿野郡的亀井茲矩等備中地區的因幡衆。
豐臣政權的起始
有關豐臣政權的起始時間,現時日本主流學界有幾種說法。
- 天正11年(1583年)5月說 - 在此期間,豐臣秀吉開始自居為全國支配者,陸續對各地大名執行國替及改易,以及建立大坂城及支配畿內等一系列事件為契機,直至1583年5月賤岳之戰結束,豐臣秀吉正式統合了舊織田氏大部分勢力起開始計算。
- 天正11年(158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說 - 以織田信雄退出安土城作為起始時間。
- 天正13年(1585年)3月說 - 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雄作為事實上的家督仍然有效的維持著織田政權的統治、直到於1585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敗於秀吉後,才上京交出官位並對秀吉表示臣從。
成為中央政權
天正10年(1582年)6月2日(舊曆)、明智光秀發動兵變,殺害了天下人織田信長及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史稱本能寺之變。當時作為中國地方總司令官,位處備中正與毛利氏對峙的羽柴秀吉,在得知消息後馬上與毛利輝元講和並引軍東回(中國大返還),並於山崎之戰中擊敗了明智光秀替信長復仇成功。
之前本來就擁有大片領地的秀吉,在擊敗明智光秀後功績更上一層樓,其在織田家中的發言力也大增。在清洲會議上,織田家家臣聚集在清洲城以討論織田家的家督後繼者,秀吉在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下,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長男三法師(元服後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為此得罪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吉。會議的結果最後決定以三法師為信長的後繼者,同時讓信孝作為三法師的監督人以管理織田家。
在此之後,秀吉利用三法師把信長、信忠的後繼者們逐步排除開去。先是透過攻擊柴田勝家的兒子勝豐使其降服,並在其後孤立了信孝並奪取了三法師。在得到了三法師後,秀吉『挾天子以令諸侯』,在1583年的賤岳之戰中把柴田勝家和織田信孝消滅,而其他重臣如瀧川一益等也相繼降伏。柴田的家臣,如前田利家和金森長近等也紛紛倒向秀吉。
對此情況不滿的信長次男織田信雄,在天正12年(1584年)與信長的前盟友徳川家康結盟,並掀開了反秀吉的大旗。雖然兵力上秀吉擁有龐大的優勢,但在家康巧妙的戰術前秀吉卻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敗北。之後,秀吉改變策略,改為攻擊美濃國的信雄領地,最後信雄因為頂受不了秀吉龐大的優勢而決定單獨與秀吉講和。在講和後,不管是家康還是秀吉都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大義名分,所以兩家決定和睦。
天正13年(1585年)、秀吉討伐了前兩年經常在背後侵擾的紀伊等諸勢力(紀伊征伐)和位於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四國征伐)。同年7月、秀吉利用日本朝廷內關白相論矛盾,使正親町天皇封他為關白、並在翌年受賜豐臣姓。就任關白和獲賜豐臣姓二事,也是為了表示京都朝廷承認秀吉為天下人的象徵。以此為標誌豐臣政權正式誕生。
統一日本
天正14年(1586年)、秀吉命令德川家康上洛,並意圖使其臣服。最初家康對此表現冷淡,但後來秀吉以母親大政所作為人質送到家康處後,以母親的人身安全要挾家康來獲得討伐家康的大義名分。在這樣的情況,家康只好臣服於豐臣政權。與此同時,越後的上杉景勝和安藝的毛利輝元等大名亦紛紛對秀吉表示臣服。天正15年(1587年),由於薩摩的大名島津義久違反了秀吉在九州頒布的惣無事令,秀吉發動了九州征伐以討伐島津家並最後獲得勝利。隨著島津家的臣服,豐臣政權完全支配了西日本。
天正14年(1590年)、秀吉對同樣的違反了「惣無事令」的北條氏政・北條氏直父子下達了討伐令,並動員了日本各地大名共23萬兵力參戰(小田原征伐)。此戰最後以小田原城開城,後北條氏滅亡而結束。在此期間,東北的伊達政宗和最上義光等大名亦對秀吉表示臣服(奧州仕置),至此豐臣政權在名義上統一了日本。
雖然在名義上統一日本,但在其後仍然發生了葛西大崎一揆暴動、南部氏內亂、九戶政實之亂等小規模戰爭。為了鎮壓暴亂,秀吉命蒲生氏鄉・石田三成等家臣率領了6萬大軍前往奧州進行討伐。至此,自應仁之亂起持續100多年的混亂局面告一段落,豐臣政權名副其實地統一日本。
在統一後,秀吉開始對部分功臣進行了肅清。從在信長家臣時代起並一直支持著秀吉,後來被稱為羽柴四天王的四人中,有兩人(神子田正治,尾藤知宣)分別在被流放後賜死及被處刑(另外兩人中,宮田光次在本能寺之變前已經戰死,而戶田勝隆則在後來的朝鮮之役中病死)。
秀次家督時期與文祿之役
天正19年(1591年)8月(舊曆),秀吉的嫡男鶴松死去。豐臣秀次在11月(舊曆)成為秀吉的養子並在12月(舊曆)就任關白,同時成為豐臣政權的第二位家督,而養父豐臣秀吉則號稱太閣。就任關白及家督後的豐臣秀次居住在聚樂第執行政務,不過養父豐臣秀吉並沒有讓出全部權力,於是變成二元政治。後來代替專注於進攻朝鮮的養父太閣秀吉施行內政的情況變多。
在統一日本後,秀吉的野心開始膨脹,把征服的目標轉向海外。文祿元年(1592年)也是豐臣秀次擔任家督的第一年,太閣秀吉以『假道入明』為藉口,命令全國大名開始向朝鮮出兵,是為萬曆朝鮮之役。長久以來除了與倭寇及女真族等小量衝突外久未歷戰的朝鮮正規軍,對突如其來的日本軍手足無措。相反,日軍剛經歷了100多年的戰國時代,戰鬥經驗豐富,再加上大量的鐵砲裝備和當地不滿李氏朝鮮管治的百姓協助,日軍在開戰初期連戰連勝,佔領了包括漢城與平壤在內的大部分朝鮮國土,作為前鋒的加藤清正甚至一度越過了圖們江,攻擊了當時屬於明領的建州女真。但隨著戰爭深入發展,各地起義的義兵與朝鮮水軍開始反擊,為日軍帶來不少的損失。
到了文祿2年(1593年),援助朝鮮的明朝軍隊陸續進入半島並開始對日軍進行反攻。一開始明朝與朝鮮的聯合軍雖然成功收復了平壤並近逼漢城,但後來卻在碧蹄館之戰敗給日軍而使戰況陷入膠着狀態。隨著戰爭進一步延長,不論是日軍還是明•朝鮮聯合軍的補給都開始不足,雙方傷亡及餓死的士兵數日漸增多。在此情況下,日本開始了與明朝的講和交渉,準備停戰。
家督豐臣秀次之死
文祿二年(1593年),秀吉獲得了第二子豐臣秀賴。在此之前,由於第一子鶴松僅2歲便夭折,秀吉已經幾近放棄再度產子的計劃。但在秀賴誕生後,秀吉為了掃除秀賴繼位的障礙,於文祿四年(1595年)以涉嫌謀反的罪名把家督豐臣秀次賜死,同時族滅了秀次一家老小。此後豐臣政權自家督豐臣秀次賜死後便出現權力真空,但實際上太閣豐臣秀吉還是實際統治者,直到秀吉公於慶長三年(1598年)病逝。
慶長之役與太閣豐臣秀吉之死
由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人主導的對明和談,最後以秀吉不滿明方提出的條件,全面決裂而告終。慶長2年(1597年),秀吉再度命令日本全國大名出兵討伐朝鮮,是為慶長之役。這次出兵日軍吸取了文祿之役過度深入而敗的教訓,主力以全羅道為攻擊目標,在固定陣地後再向忠清道等朝鮮各地發動進攻。日軍先於漆川梁海戰大敗朝鮮水軍,再於占領全羅道的道都全州後,在忠清道的稷山與明軍激戰,是為稷山之戰。在開戰後兩個月內,日軍橫掃了全羅、忠清兩道,並再度逼近漢城所在的京畿道。同時,為了加強防守陣地以作持久戰,日軍開始在朝鮮半島南部各地建築倭城以作為防守據點。慶長3年(1598年)初,最東邊的蔚山城的遭受明・朝鮮聯合軍攻擊,但保衛成功(第一次蔚山城之戰)。從9月末到10月初期間,日軍堡壘順天城、泗川城、蔚山城等地相繼遭到明・朝鮮聯合軍攻擊,雙方各有進退,其中在泗川之戰,明・朝鮮聯合軍被島津義弘大敗,而島津義弘也得到了鬼石曼子的稱號。
在戰況再度陷入膠著的時候,身體情況日漸惡化的秀吉於慶長3年8月18日離世,享年62歲。在秀吉去世後,繼續進行朝鮮戰爭已經變得沒有意義的前提下,在10月起在朝鮮日軍陸續撤退回國。在最後撤退階段,明・朝鮮水軍發動了露梁海戰試圖阻擋日軍撤退但沒有完全成功,日軍在11月底完全撤退。而朝鮮水軍統帥李舜臣與明軍統帥鄧子龍也在此役犧牲。
政權崩壞
家督豐臣秀次、太閣豐臣秀吉死後,豐臣政權由豐臣秀頼擔任第三代家督。秀頼在繼位時年僅6歲,無力控制家臣間的矛盾,加上在朝鮮之役期間便已經開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武功派與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文治派的對立表面化,使豐臣家臣團徹底分裂。同時,在朝鮮之役時沒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實力的徳川家康對天下蠢蠢欲動,並無視秀吉生前禁令,開始與伊達政宗等各地大名聯姻,使得豐臣政權急速陷入混亂。
慶長4年(1599年),秀吉死前委託之監護人前田利家病重離世,間接使家康成為最有政治影響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壟斷了對豐臣政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對家康專政極度不滿的豐臣家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等人,連同其他仍然盡忠於豐臣家的大名,於慶長5年(1600年)9月發動了關原之戰與家康決戰。這場決定天下誰屬的戰役,結果以三成主導的西軍落敗,三成被処刑,各西軍大名領地被改易減封而結束(參見:關原之戰戰後處理)。至此,日本國內反徳川的勢力幾近消滅,天下的主導權落入徳川家康手中。
在關原之戰後,家康雖然名義上仍然是豐臣家的家臣,但已經無視豐臣家的存在,自由地對各地大名進行論功行賞和改易減封等懲罰。其中豐臣家在攝津・河內・和泉三國的領地從戰前的222萬石大幅減至65萬石,而豐臣家在日本其他地區的藏入地也同時被家康分封給其他改易的大名。
在關原之戰的戰後處理結束後,徳川家康於慶長8年(1603年)獲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並開設江戸幕府。至此豐臣政權對日本的管治正式結束。在開設江戶幕府後,日本各地本來臣從於豐臣家的大名紛紛轉向臣服於徳川家,直到慶長19年(1614年),只剩下豐臣家沒有對幕府表示臣服。最終徳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翌年(慶長20年,1615年)夏天發動了大坂冬夏兩役,使豐臣家徹底滅亡。
參考文獻
- ↑ 日本武家政權第一人平清盛的升遷之路,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