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部彩陶异品鉴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

西部彩陶异品鉴藏》,梁钦 著,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1]成立于1981年,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办社宗旨与光明日报的办报宗旨相一致,以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高品位的知识读物和新闻纪实类作品为出书特色,建社18年来,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内容简介

彩陶文化是黄河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彩陶又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

作者长期致力于甘青河湟地区古代艺术品研究,收藏以史前彩陶和西夏陶瓷器为主,兼及古陶瓷、古玉器、古铜器、古钱币、石器、藏传佛教古物等。本书精选了作者收藏的西部彩陶器珍品,精美的图片加以详细的介绍——名称、形状、尺寸、时代、特色、地位等,读来韵味醇厚。这些彩陶异品隐含着西部先民的信息,对探究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难得的资料价值。

作者介绍

梁钦,河南嵩县人,1963年入伍 ,多年从事宣传工作。出版藏族民俗文化著作 《 江源藏俗录》。退休后,致力于甘青河湟地区古代艺术品收藏与研究。

前言/序言

西部彩陶异形器与稀见纹饰专题收藏 20 年

当我将一件一件藏品不断地摆上案头,逐一进行整理时,仿佛又与它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真情对话。它们一个个似乎再次向我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倾诉着饱经沧桑的历史。我也似乎在此时,才对它们有所了解,才对这些朋友感到更加熟悉而亲切。这数百件古陶的收藏虽然有前有后,但也只有此时,我才感到与它们相交之不易,才真正体会到何谓“白驹过隙”“似水流年”。几乎是转眼之间,我的这项收藏已过去 20 多年,而我也由一个壮年汉子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一、彩陶收藏,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当我将第一次收藏到的一个马厂小罐置于案头时,思绪很快又回到了 1984 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因闲暇无事,便到西宁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去溜达。在一个马姓老人开的小铺里,看到几件上面画满各种彩纹的陶器。后经打问,方知这就是彩陶,这就是数千年前的古董。于是,我就购买了这只小罐,从此拥有了平生第一件彩陶藏品。大概在此后不久,便萌生了收藏的念头。

那时,在我国西部地区还没有古玩市场,就连古玩类书籍也很难买到,有关彩陶方面的书籍更是难觅。在许多人的思想中,甚至还没有“收藏”这个概念。于是,我就去向专家请教,去博物馆参观,去与那些为数不多的古玩商交朋友。与此同时,我还买了不少历史书籍,希望能从中找到有关彩陶介绍的文字。于是我知道了仰韶村、半山村、马厂塬;知道了安特生、裴文中、夏鼐。于是我对史前古陶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懂得了什么是仰韶文化,什么是马家窑文化,什么是青铜时代,什么叫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我渐渐明白,那些画满彩纹的坛坛罐罐,原来是西部黄土高原上的“土特产”,是原始先民留下来的艺术杰作,是史前艺术的瑰宝。

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西部彩陶坎坷的历史、多舛的命运。

千百年来,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由于思想深处盲目的信仰崇拜意识,对于墓葬里的东西讳莫如深。在他们看来,占有死人的东西,是要触怒鬼神的,不但会给自己带来晦气,而且还要殃及子孙,招致灾祸。因此,他们祖祖辈辈从来不去触动地下的彩陶。即使在耕作时偶尔翻出几件,也要将其打碎,深埋于田间地头,更没人想过拿这些东西去卖钱。

西部的彩陶,就这样在温暖干燥的黄土地下,一年一年地躺着。一千年过去了,两千年过去了,从来没人去打扰它们。但它们万万没有想到,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厄运终于降临。而且,在其后的 20 多年间,又接连发生了两次大劫难。经过这三次大的浩劫,使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地下彩陶王国,这个五彩缤纷的地下彩陶世界,变得疮痍满目,几乎毁坏殆尽。

第一次大劫难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深翻土地、重整山河的运动中, 在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浩大声势中,大型履带拖拉机轧过之后,距地表较浅的大型彩陶,几乎无一幸免地被轧成碎片。在村民高挥的铁锹和镢头之下,安安静静沉睡了几千年的坛坛罐罐,一个个被挖了出来,像一个个战俘,可怜巴巴地列队站立在田边地埂上。到收工的时候,在村民们哈哈的笑声中,它们被当作训练场上的靶子,一个个被石块打得粉碎。那嘭嘭叭叭的响声,似乎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