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衡南七巧龍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衡南七巧龍舞

中文名: 衡南七巧龍舞

分 類: 舞蹈

地 區: 湖南省

衡南七巧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源自湖南省衡陽市。龍長四丈五尺,身圍一尺三。一杆珠同時指揮四條龍起舞,或穿或解,或結或解、或聚或散,各自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節奏,默契配合,組成各種不同的圖案,顯示出它短而活、舞而巧、龍多而不亂的獨特風格。[1]

龍舞概況

衡南縣江口鎮延壽村的七巧龍是一個頗具特色的龍種。七巧龍原名「狗婆蛇龍」,是一種頗具特色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早在1937年的時候,衡南九龍鄉延壽村的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在桂陽做生意的時候觀看了一場奇妙的舞龍表演。1949年,兩位老人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根據桂陽舞龍創製了衡南「七巧龍」,並在國慶日那天首演成功,在周邊地區取得轟動效應。

每條龍是七節,在耍法上有盤花、躍水、騰雲、穿門、戲珠、滾腰、下海等七中主要技巧,加之「七」諧「喜」音,表喜慶吉祥之意,深受群眾歡迎,故取名為「七巧龍」。

七巧龍集舞蹈、雜技、武術於一龍,溶文、武、智、趣於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美麗和鮮明的風格,看來眼花繚亂,想來回味無窮舞龍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人們在喜慶、祭祀時表演,以此烘托氣氛,傳遞感情。

所獲榮譽

1、七巧龍於1983年挖掘,1985年省文化廳將其專題錄像存檔,1986年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1988年參加第七屆《衡陽之春》龍賽會榮獲一等獎。

2、2005年,全國「龍宮杯」舞龍精英亞軍;

3、2006年,「嘉州廣場杯」全國大瀝龍獅賽冠軍、全國「珠啤杯」舞龍精英大賽冠軍;

4、2009年,「延壽村七巧龍」入選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

5、2010年7月,「七巧龍」代表隊參加「中國·奉化國際舞龍邀請賽」並獲金獎

2月11日,兔年正月初九,湖南衡南縣雲集鎮街頭春雨紛飛,禮炮齊鳴,鼓樂喧天,6支當地農民組成的舞龍隊舞起「七巧龍」,集聚縣城鬧新春。舞龍隊每到一處,觀眾一片沸騰。

為了挖掘春節的文化內涵,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增進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民眾將精彩的龍舞、嘹亮的嗩吶、生動的雜技、紅紅的豆腐、多彩的竹蔑藝術與溫馨吉祥的祝福一起帶回家,紅紅火火地過春節,衡南縣組織策劃了「七巧龍龍燈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拜年」活動

整個活動由衡南「七巧龍」之鄉江口鎮延壽村的龍舞方陣、衡南縣「非遺」展示方陣、古裝戲方陣、衡陽戶外運動方陣等組成的大拜年隊伍,在雲集穿街走巷,給全縣人民拜年。

此次活動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衡南七巧龍為主體,來自七巧龍之鄉江口鎮延壽村龍舞隊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龍舞。氣勢浩蕩的龍舞,舞出了激情與夢想,威風凜凜的鑼鼓,敲響了春天的腳步,帶來了鄉里鄉親對全縣人民最美好的祝福。

衡南「七巧龍」是由四條7節的小龍組成。單條龍身形輕巧,四條小龍一起舞動,可以表演出一系列輕巧、細膩、奇幻的動作,比較經典的動作有騰雲、五星花、滾腰等10個花樣。據悉,衡南「七巧龍」曾在2010年榮獲了國際龍舞大賽金獎和湖南省首屆農民文藝會演金獎,當天一睹龍舞風采的雲集市民,無不歡呼雀躍。

2012年

2月3日上午,衡南縣文化館、衡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舉辦了2012「衡南七巧龍會師大拜年」非遺節慶群文民俗活動,深入政府機關和各個街道歡歡喜喜鬧新春。

上午8點多,12條七巧龍從衡南縣文化館出發,走進雲集的大街小巷。一時間鼓樂齊鳴,熱鬧的節日氣氛融貫雲集全城。七巧龍或起或落,或穿或跳,或結或解,或聚或散,變幻莫測,動作輕巧細膩,又奇幻莫測,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感覺四條龍騰雲駕霧般在眼前遊動。機關龍舞隊、武警部隊龍舞隊和彭飛武校龍舞隊的隊員們非常賣力,儘管天氣寒冷,卻已汗濕衣襟,全身上下都是泥印水漬,舞出了「龍」的激情與夢想,舞出了「龍年」的豐收和希望。在「七巧龍」後面還有一支浩浩蕩蕩的民俗表演隊伍,有獅子隊、牌燈隊、古戲裝方隊、彭飛武術隊、美女龍隊、非遺展示隊等方陣,來自寶蓋鎮鎮的蓮峰腰鼓隊表演了鏗鏘的寶蓋腰鼓,讓雲集居民們大飽眼福。

從外觀來看,七巧龍就是奇、巧、美、精,從內涵來說,它融文、武、智、趣為一體,它的表演和一般的龍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有許多纏花和解花的動作。七巧龍發源地延壽村預示着延年益壽、永葆青春,象徵着我們中華民族古老而青春,七巧龍多次獲得國際龍舞大賽金獎,可以說是全國之最,甚至是世界之最。現今已傳承到台灣,成為增進兩岸友誼的紐帶」。據悉,此次龍舞活動,也是為衡南七巧龍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油助威。

傳承發展

隨着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

為了保護和發展衡南七巧龍這一非物質遺產,衡南縣用武術傳承「七巧龍」。

危機原因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現代社會對農村生活習慣的改變越來越深入,電視機成為大眾的主要娛樂機器。春節,人們看春晚,「七巧龍」被冷落到一邊,成熟的舞龍隊員都跑到廣東沿海打工去了。

出現轉機

從那時起,深重的危機感時刻在劉曉安心裡糾結,曾在2003年到達頂點。

危機也是轉機。劉曉安最終找到了衡南的一個武術學校,她想,武校里的學生有武術做底子,舞起龍來體力上應該是不成問題,動作套路教起來應該也比較容易。

說干就干,經過一個月的緊急排練後,七巧龍舞龍隊如期參賽,並獲得了表演二等獎、最佳套路、最佳編排獎3個獎項。

意外之喜是,由於舞龍隊員都是年輕學生,表演比先前更加有活力,把「七巧龍」精、奇、巧、捷的藝術特別發揮到了極致,而且具有了剛柔相濟的新特點。

「藝術是無止境的,只要努力,就能找到『七巧龍』中更新的套路。」劉曉安以這樣的一種態度,不斷改進,把「七巧龍」發展了5個經典的動作套路:「雙龍滾腰」、「雙龍躍水」、「五星花」、「雙龍下海」、「四龍呈祥」。其中「四龍呈祥」是劉曉安糅合了傳統動作之後的創新。

因此「七巧龍」憑藉奇、巧的動作,和持續追求的創新,將「七巧龍」的藝術價值不斷升華。

可喜的是,她有一個助理教練,她說退休後將把「七巧龍」的責任交給下一位傳承人。

影像資料

衡南七巧龍分解動作_在線視頻觀看_土豆網視頻 衡南七巧龍 龍舞動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