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蠟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紅蠟蘑
圖片來自flickr

紅蠟蘑學名Laccaria laccata),俗稱欺騙者(the deceiver)或蠟質蠟蘑(waxy laccaria),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蠟蘑屬

生態習性

紅蠟蘑通常在樹木繁茂的地區零散地出現,且不時會在貧瘠土地或荒原上生長。這種真菌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常見,但較適合在寒冷環境中生長。[1]

這種真菌分布於世界各地,也是偶見土棲共生野菇之一種。該種菌類生長於春天秋天中低海拔闊葉林區,數天生,肉質具有蠟質,去柄後可食用。

紅蠟蘑是透過外生菌根的方式依附著多種樹木生長,其中包括松樹山毛櫸樺木。這種真菌廣泛地分佈在歐洲北美洲

食用價值

紅蠟蘑雖然體形細小,但是是可供食用的,並且有著溫和的味道。 [2]儘管如此,這種真菌與不少有毒真菌的外形相似,故並不建議食用。

這種真菌也是墨西哥瓦哈卡州薩波特克人的傳統食物之一。

分類和命名

紅蠟蘑最早是由蒂羅爾真菌學家喬瓦尼·安東尼奧·斯科波利(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於1772年描述的[3],其學名為紅傘菌Agaricus laccatus)。

後來,英國真菌學家莫迪凱·丘比特·庫克(Mordecai Cubitt Cooke)於1884年將其學名改為現名。其學名中的「laccata」源自拉丁文詞彙「laccatus」,意思是「塗漆」或「閃耀」。

紅蠟蘑還有不少綽號,除了誘惑者蠟質蠟蘑外,還有失色蠟蘑(lacklustre laccaria)。

在成為獨立物種之前,紅蠟蘑一直都被誤以為是條柄蠟蘑Laccaria proxima)。在加利福尼亞州,澳洲真菌橘紅蠟蘑Laccaria fraterna)亦都一直被誤以為是紅蠟蘑。[4]

形態特徵

紅蠟蘑的菌蓋直徑能達6厘米(2.4英寸),呈橙色、棕色、橙紅色、磚紅色等,但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暗。[5]

菌蓋呈凸面狀,但是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成扁平狀或下陷狀。其菌褶呈不規則狀,顏色與菌蓋相同,且它們之間的間距很大,其子實層是連生的或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長的。[6]

紅蠟蘑的菌柄高5–10厘米(2–4英寸),厚0.6–1厘米,呈棕色、橙色等,且呈纖維狀。其孢子印呈白色,而其帶刺的擔孢子的直徑則為7–10微米。其菌肉較薄,且僅有淡淡的味道。

參考文獻

  1. Laccaria laccata, Deceiver mushroom First Nature
  2. Laccaria laccata Mushroom Rogers Mushrooms 2013.12.03
  3. Laccaria laccata MycoBank
  4. Laccaria fraterna California Fungi
  5. Laccaria laccata MushroomExpert
  6. Hygrocybe austropratensis : Hygrocybe Austropratensis Atlas of Living Australia

參考書目

  • Mushrooms Demystified By David Arora - Ten Speed Press 1986 isbn=0-89815-169-4
  • Understand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edible mushrooms case By Garibay-Orijel R, Caballero J, Estrada-Torres A, Cifuentes J - journal=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07
  • <ref>《野菇圖鑑》,周文能、張東柱2005年,台北,台灣館出版社
  • Flora Carniolica By Scopoli, Giovanni Antonio 1772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isbn=0-14-063006-6
  • The Great Encyclopedia of Mushrooms By Jean-Louis Lamaison Polese, Jean-Marie - Könemann 2005 isbn=3-8331-1239-5
  • Mushrooms By Roger Phillips - Pan MacMillan 2006 isbn = 0-330-44237-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