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簡單地談談《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單地談談《詩經》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中國最古的一部詩集,自然要數《詩經》。

《詩經》是合《國風》《小雅》《大雅》《周頌》《魯頌》《商頌》而成。搜集了這些作品,把它們保存了下來,要算是先秦儒家的一項功績。搜集成書的年代,是在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是在相當長的時期裡面積累而成的。

在今天看來,最有文學價值的是《國風》,主要地搜集了當時民間所流傳着的民歌民謠,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保留着相當素樸的人民風味。因為年代和我們隔離得太遠,生活習慣、語言音韻上都有了距離,讀起來不大容易接近;但假如經過一番解釋,懂得一點古音古訓的人去讀它,實在是很有風味的。

《國風》多是一些抒情小調,調子相當簡單,喜歡用重複的詞句反覆地詠嘆,一章之中僅僅更換三兩個字的例子是很多的。這正是一般民間歌謠的特徵,尤其是帶些原始性的民間歌謠。在這種風格上正保證着《國風》是比較可靠的文獻。敘事的成分很少。中國古詩人有一種風尚,不高興用韻文形式來敘事。別的民族在很古的時代便流傳出大規模的史詩,在我們的確是沒有的。或許有過,沒有經後人搜集而失傳了吧?因此,在《國風》中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成分,沒有什麼悲壯的成分,這可以說是一種缺點。

《大雅》《小雅》和《商頌》《魯頌》,規模要大一些,但也多是抒情的讚頌或詛咒,敘事的成分仍然很少。《周頌》好些是斷片的東西,拿時代來說算最古,有的遠在西周初年,但拿文學價值來說,卻是最無聊的。《雅》《頌》和《國風》不同的地方,主要是采自宗廟朝廷的貴族文學,比《國風》雖然有些加工,但在自然和生動的情趣上遠遠不如。在今天看來,含有詛咒的一部分所謂「變雅」倒是比較值得推薦的。


《詩經》雖是搜集既成的作品而成的集子,但它卻不是把既成的作品原樣地保存了下來。它無疑是經過搜集者們整理潤色過的。《風》《雅》《頌》的年代綿延了五六百年。《國風》所采的國家有十五國,主要雖是黃河流域,但也遠及於長江流域。在這樣長的年代裡面,在這樣寬的區域裡面,而表現在詩裡面的變異性卻很小。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韻差不多一律。音韻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難辦到,南北東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韻有時相差甚遠。但在《詩經》裡面卻呈現着一個統一性。這正說明《詩經》是經過一道加工。古人說孔子刪《詩》,雖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也不一定就是孔子一個人,但《詩》是經過刪改的東西,這形式音韻的統一就是它的內證。此外,如《詩經》以外的逸詩,散見於諸子百家書里的,便沒有這麼整齊諧適,又可算是一個重要的外證了。

作為在「今天的寫作上借鑑」,如果是技術上的問題,《詩經》是太古遠了;但如果是方向上的問題,那倒還有很可以供我們「借鑑」的地方。首先它告訴我們:民間文藝的生命,比貴族文藝或宮廷文藝的生命更豐富,更活潑:因為《風》的價值高於《雅》,《雅》高於《頌》,「變雅」高於「正雅」。我們從這裡盡可以得到一個民間文藝值得重視的最古的例證。

再便是偉大的文藝作品必須由民間文藝的加工。這須把《國風》和《楚辭》聯繫起來看。《國風》中有許多含有「兮」字的句子,古歌古謠里也多有這個字。「兮」字古音讀如啊,照着這古音去讀,立即可以懂得古歌古謠和《國風》的一部分正是口語形態的詩。屈原是把這種形態擴大了,而成就了他的《離騷》和其他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磨的成績,並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文體,所謂「騷體」。

如果作為文學史料或社會史料來看,《詩經》是有高度的價值的。但作為史料時,須特別注重它的時代性,舊時注家的說法大多是靠不住的,不能無批判地援用。[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