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簡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竹简)
前往: 導覽搜尋

簡牘是古代書寫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製的叫竹簡或簡稱簡,木製的叫木牘或簡稱牘,合稱簡牘(由於竹簡的數量較多,有時也通稱作「簡」,其實是包含了木牘在內的意義。)

簡牘是在普及之前用來記載的載體。現在發現的簡牘的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三國,最晚至西晉。簡牘可以用線繩或牛皮繩編連起來成書。

歷史起源

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墟甲骨文中,「冊」字被寫成「冊-oracle.svg」的形狀,可見商代時已有竹簡。《左傳》和《國語》中春秋時人的言論經常提及「簡策」。但現代考古所能發現的竹簡最早只到戰國時期,而且大多是楚國的竹簡,例如郭店楚簡[1]慈利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

簡牘在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使用甚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形制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像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其加工過程簡單說是將青竹筒蒸煮過,一說要用火烤,讓其「發汗」脫水,稱之為「殺青」,防止以後變形,不易被蟲蛀,且便於書寫。因此也稱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殺青後可打孔後將線穿過竹簡連綴成冊,也可不打孔,直接綁竹簡。殺青後還要刮削竹簡,使竹簡表面平整,這樣有利於書寫。

加工後的竹片有篾黃篾青兩面,一般於篾黃面(正面)書寫,背面則為篾青面。有些簡牘為兩面書寫的,如雲夢睡虎地秦簡的乙種《日書》。

長度

古代中國的簡,前人據漢代記載,認為不同的書籍、文書種類有不同的長短規格,如經、子、或詔令等等,其簡長度不同。但根據出土的文物,漢初時還未有系統的定製。

分欄

秦至漢初,簡的形制體例趨於複雜。在編綴成篇後,可以分欄書寫。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例,編年紀分為上下二欄,而吏道分為五欄。

有些分欄書寫的竹簡是用朱紅色的欄線,有些雖無欄線,卻有鋒刃劃出的橫線,可書寫得十分整齊。

繪圖

製作精好的簡書,簡面密接成片,能夠和帛書一樣寫字作畫。如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繪有插圖,《艮山圖》[2]、《人字圖》。

書寫

所有的出土古簡上的文字,皆是用毛筆書寫。所蘸的是黑色的墨,完全沒有用漆書寫,亦無用刀刻。

書寫的筆大多較硬,因而能寫出很細小的字,在相當窄的一支簡上,有可以雙行書寫。

標題

有些簡書原有標題,包括書題、篇題、章題等。書題每每寫在第一支簡,或最末支簡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寫於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簡卷收時最外的一支上。篇題大多寫在篇文之末。章題有時寫在章首的簡頭上。

出土簡牘

20世紀以來,考古界人士發掘出許多簡牘,如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與傳世文獻相比,出土的簡牘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視頻

簡牘 相關視頻

湖南教育台: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簡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