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秋行軍蟲英語:Fall armyworm 學名: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昆蟲綱、鱗翅目、夜蛾科,是草地貪夜蛾的幼蟲,俗名:秋粘蟲、草地夜蛾。是夜蛾科夜盜蛾屬的一種蛾。在農業上屬於害蟲,其幼蟲可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類細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種農作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發育的速度會隨著氣溫的提升而變快,一年可繁衍數代,一隻雌蛾即可產下超過1000顆卵。[1]
最新訊息
2020年3月9日台灣嘉義朴子市新種植的薏仁田區發現秋行軍蟲的蹤跡,已經有11公頃的田區受損,這也是秋行軍蟲首度侵害薏仁的情況。首度在玉米田以外發現秋行軍蟲蹤跡,不到一星期,已有11公頃薏苡田受損,農改場緊急進行用藥防治。台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黃秀雯表示:「因為嘉義朴子地區大部分都是有機栽種,所以如果有發現的話,通報之後再用,可以用蘇力菌做防治。」[2]
特徵
秋行軍蟲原產於從美國到阿根廷的西半球熱帶地區。通常,它僅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和德克薩斯州南部成功越冬。秋行軍蟲飛行力強,在夏季每月每年散播遠距離。幾乎從落磯山脈以東的所有州都有記錄。但是,作為常規和嚴重的害蟲,其分佈範圍通常主要是東南部各州。[3]2016年從美洲傳到非洲,2017年又從非洲傳到亞洲,目前包含東南亞、印度,以及今年的中國大陸都深受影響。秋行軍蟲的特徵,幼蟲頭殼有黃色倒Y型紋路,背部各體節有梯型狀分布的4個斑點,秋行軍蟲的外觀與斜紋夜盜蟲相近,威脅卻更加嚴重。
以秋行軍蟲幼蟲最愛吃的玉米來說,最有可能出現的位置在:玉米植株的葉子背面、玉米果實上、頂端輪生葉。秋行軍蟲的幼蟲並不會從葉子邊緣開始吃,而是會直接從葉子中間咬出一個破洞。
根據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的資料,秋行軍蟲的幼蟲在植物上待了 14 天後,會掉落到土壤中,約 8-9 天後羽化成蟲。成蟲交配後開始尋找能產卵的地方,秋行軍蟲母成蟲一次就能產下約 100 顆卵,一生可以產下約 1000 顆卵,一個世代的生命期大約一個月左右。[4]
生態習性
根據台灣農委會最新資訊顯示,非洲共有45國、美洲36國、亞洲10國深受秋行軍蟲影響。中國則已18省傳出災情,順著西南氣流看,海南島及廣東、廣西,鄰近台灣的福建、浙江都有危害紀錄。[5]韓國2019年6月14日在濟州島玉米田、及日本2019年7月3日在鹿兒島縣南九州的玉米田,都分別發現秋行軍蟲入侵,並向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組織(IPPC)通報。日本更於2019年7月12日發布,長崎、熊本、大分、宮崎、沖繩5縣遭秋行軍蟲入侵,加上首次在鹿兒島發現秋行軍蟲,目前蹤跡已及於九州、沖繩等地的6縣。[6]
秋行軍母蟲喜歡在禾本科作物產卵,例如玉米、小麥、高梁、稻米、芋頭等,幼蟲以這些食物為生,產生較大危害。 台灣農業試驗所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有危害記錄之寄主達 353 種,共包含 76 科,其中主要為害科別為禾本科( 106 個分類群),於台灣常見者如水稻、高粱、玉米、甘蔗、小麥、百慕達草等;菊科( 31 個分類群),如萵苣、鬼針草、向日葵等;以及豆科( 31 個分類群),如花生、大豆、豇豆、蠶豆、毛豆等。危害部位在植物的莖、葉、果、穗。
危害概述
以玉米為例,幼蟲危害植株葉片,一齡幼蟲取食葉片一側之葉肉組織,殘留透明狀的葉片啃食痕跡,二、三齡幼蟲則自葉緣向內取食葉片並造成孔洞。幼蟲會鑽進玉米葉生長點取食,常造成新展開的玉米葉片有規律性蛀食痕跡。幼蟲具互殘行為 (cannibalistic behavior),在個體取食位置彼此接近之狀況下,同株玉米中發現幼蟲數約為 1-2 隻。老熟幼蟲危害玉米後導致大量落葉,通常僅留下玉米葉中肋和莖稈,甚至為害全株導致莖稈破損倒伏。玉米輪生晚期,當害蟲密度達每株 0.2 至 0.8 隻時,即可減少 5% 至 20% 之產量。此外,當幼蟲啃食入植株中,常對寄主植物的生長點,如芽點、輪生點等造成危害,影響植株生長狀況。為害玉米時,不同於歐洲玉米螟順著玉米穗絲往下啃食為害,秋行軍蟲則會直接經由苞葉啃食入玉米穗中為害。[7]
防治方法
- 化學防治
可在植保手冊查詢夜蛾科的推薦用藥。早期美洲常用藥劑多屬於有機磷類之劇毒農藥;目前依非洲對秋行軍蟲之防治推薦用藥,多數使用如賽滅寧、賽洛寧、益達胺等中低毒性之農藥。
- 性費洛蒙防治
利用性費洛蒙誘引雄成蟲,除了降低成蟲交尾機會,同時進行害蟲族群密度監測。但須注意秋行軍蟲以取食偏好分為兩品系玉米 (C-strain) 與水稻 (R-strain),Melanie 等人在 2013 年研究指出,這兩種品系之雄蟲對於性費洛蒙成分的吸引也有些許不同,但兩個品系之成蟲皆受市售性費洛蒙陷阱誘殺。
- 耕作防治
在寄主作物附近提供有利於天敵自然存活的條件,種植蜜源植物及提供庇護所,與替代食物來源,建立天敵繁衍後代之環境條件。在非洲,玉米種植區的邊緣,種植幾排陷阱作物如墨西哥向日葵或野百合屬植物,其目標是增加有益昆蟲的生物多樣性。 結合」推拉策略」,在玉米田中種植害蟲忌避植物,將害蟲(「推」)離開田地,並在玉米田外圍種植吸引害蟲之陷阱作物,以(「拉」)害蟲和有益昆蟲進入外圍陷阱作物中,減少害蟲為害目標作物。
- 生物防治
使用蘇力菌或其他昆蟲病原機制如異小桿線蟲(Heterorhabditis spp.)、白殭菌(Beauveria bassiana)、黑殭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核多角病毒(SfMNPV)等。
- 綜合防治
可結合生物防治與其他防治策略,如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同時保護天敵的多樣性和密度應該是這種戰略的關鍵點。[8]
天敵
赤眼卵寄生蜂、椿象等,赤眼卵寄生蜂和小黑花椿象會吃蛾卵,黃斑粗喙椿象則會吃秋行軍幼蟲。[9]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表示,一種名為蠋蝽(Arma chinensis)的臭蟲是秋行軍蟲的天敵。中國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控制秋行軍蟲的有效生物方式。
蠋蝽具強大的毀滅能力,中國科學家在雲南省進行田野試驗時發現,一隻成蟲透過麻醉和癱瘓,及吸出體液造成內部器官致命損害,一天能消滅達41隻秋行軍蟲幼蟲。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已經設立一座「工廠」,一年能繁殖1000萬隻臭蟲,以在不重度仰賴殺蟲劑下,持續遏阻秋行軍蟲肆虐。[10]
影片
參考文獻
- ↑ 秋季粘蟲 佛羅里達大學John L. Capinera
- ↑ 國內首度秋行軍蟲入侵嘉義朴子薏苡田 公視
- ↑ 秋季粘蟲 佛羅里達大學John L. Capinera
- ↑ 秋行軍蟲是什麼?3分鐘全民防疫懶人包 美的好朋友
- ↑ 這隻蟲有多恐怖?帶你了解秋行軍蟲 天下雜誌
- ↑ 秋行軍蟲0718》專家胡高論證,秋行軍蟲隨季風由中國固定遷飛台灣日韓,如何預警監控防治? 上下游
- ↑ 秋行軍蟲 (檢疫害蟲) 台灣農委會
- ↑ 秋行軍蟲 (檢疫害蟲) 台灣農委會
- ↑ 秋行軍蟲0613》殺蟲教戰手冊!外貌糞便咬痕揪蟲,專家:秋行軍蟲易有抗藥性「看到蟲才用藥」 上下游News&Market
- ↑ 中國尋求殺手級天敵抑制秋行軍蟲入侵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