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神秘的印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秘的印度

《神秘的印度》内容简介: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仅印度人对中国现状所知甚少,中国人对印度也并不十分了解。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妇组成“两人团”,在印度朋友乌玛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为众多读者撩开纱丽,写出一个真实的印度。作者向来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读世界,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神秘的印度》既具很强的可读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帮助你在纸上走进今日的印度。

基本介绍

书名:神秘的印度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丛书名: “叶永烈看世界”系列

平装: 22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1307-558-1

内容简介

《神秘的印度》内容简介: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仅印度人对中国现状所知甚少,中国人对印度也并不十分了解。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妇组成“两人团”,在印度朋友乌玛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为众多读者撩开纱丽,写出一个真实的印度。作者向来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读世界,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神秘的印度》既具很强的可读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帮助你在纸上走进今日的印度。

推荐

《神秘的印度》:印度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妇组成“两人团”,深入印度.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为众多读者撩开其神秘的纱丽。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

目录

序章:找心目中的印度

我成了“半个印度人”

西游记》·“印度阿三”·《流浪者》

美国硅谷成了“印度乐园”

印度成为“金砖四国”之一

我和妻“两人团”访问印度

印发印象

飞往新德里

靓丽的国门——新德里机场

我的陪同乌玛桑戈

“塔塔”的启示

“猪头”与两只“大耳朵”

印地语·梵文·季羡林

印度与中国山连山

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

与巴基斯坦的恩恩怨怨

美印关系的“3.0时代”

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

印度的“两弹一星”

印度的“钱学森”

印度人看中国

首都巡礼

新旧德里及其“界碑”

气派而豪华的新德里

美丽与脏乱并存

拜谒圣雄甘地之墓

开国总理尼赫鲁

尼赫鲁家族的历史烙印

步入莲花庙

锡克教金寺

印度改革的起点:1991

异域生活

奔驰在印度的公路上

火车之旅所见所闻

乘坐印度国内飞机

体验印度的宾馆

领教咖喱

“拉”来“拉”去的拉茶

轻纱下的美丽

感受印度物价

走访印度社区

瑜珈王国

大象的趣事与传说

横行霸道的神牛

与蛇共舞

……

古印度风情

尾声:告别印度

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才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尢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口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美妙。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围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足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住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女Ⅱ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篇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营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

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围”,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叶永烈

2010年6月28日

于上海“沉思斋”[1]

参考文献

  1. 神秘的印度豆瓣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