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甲胎蛋白是一種糖蛋白,英文縮寫AFP。正常情況下,這種蛋白主要來自胚胎的肝細胞,胎兒出生約兩周後甲胎蛋白從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簡介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αFP或AFP)主要在胎兒肝中合成,分子量6.9萬,在胎兒13周AFP占血漿蛋白總量的1/3。在妊娠30周達最高峰,以後逐漸下降,出生時血漿中濃度為高峰期的1%左右,約40mg/L,在周歲時接近成人水平(低於30μmg/L)。
甲胎蛋白在產婦羊水或母體血漿中AFP可用於胎兒產前監測。如在神經管缺損、脊柱裂、無腦兒等時,AFP可由開放的神經管進入羊水而導致其在羊水中含量顯著升高。胎兒在宮腔內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AFP增高。AFP可經羊水部分進入母體血循環。在85%脊柱裂及無腦兒的母體,血漿AFP在妊娠16-18周可見升高而有診斷價值,但必須與臨床經驗結合,以免出現假陽性的錯誤。
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約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細胞腫瘤出現AFP陽性率為50%。在其它腸胃管腫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卻又恢復了產生這種蛋白質的功能,而且隨着病情惡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會急劇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診斷原發性肝癌的一個特異性臨床指標。*[1]
過去一直認為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誌物,具有確立診斷、早期診斷、鑑別診斷的作用。近年大量的臨床卻發現,部分肝硬化病人會長期出現AFP達到上千,但多年都沒有肝癌的跡象;同時發現約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過10。
正常值
定性:雙向對流瓊脂擴散法 陰性。
定量:反向被動血凝法 <25μg/L (<25ng/ml) 放射免疫法 胎兒峰值(前3個月)2~4g/L (200~400mg/dl) 1歲 <30μg/L (<30ng/ml) 成人 <40μg/L (<40ng/ml) 均值2.6±1.6μg/L (2.6±1.6ng/ml)
化驗結果意義
一、 定性:
① 陽性:原發性肝癌。
② 弱陽性:轉移性肝癌、部分睾丸、卵巢胚原性腫瘤、黃疸型肝炎、阻塞性黃疸、肝硬化、胃癌、膽道癌、肺癌等。
二、 定量:
① 高度升高:原發性肝癌(進行性升高)、卵黃囊細胞惡性腫瘤(1/3病例),胃癌肝轉移、孕婦、先天性膽道閉鎖症。
② 中度短暫升高至輕度升高:阿米巴性肝膿腫、心源性肝瘀血、特發性血友病、阻塞性黃疸、氟烷中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中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慢性肝炎。
③ 輕度升高: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與非特異特反應性肝炎有關)。
視頻
甲胎蛋白是什麼意思
甲胎蛋白操作視頻
參考來源
- ↑ 彭福榮. 甲胎蛋白及γ-穀氨酰轉肽酶聯合測定對診斷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價值(附50例臨床觀察). 2008-6-30 [05 三月 2020] (中文).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第12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ISBN 9787117065955.
2. 王寶恩,張定鳳. 現代肝臟病學. 科學出版社. 2003. ISBN 978703011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