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明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王直 (明代名臣)
王直(1379年-1462年110月15日[1]),字行俭,号抑庵 [2]。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人[3]。明代初年政治家、学者,东晋太傅王导后代 [4]。与金溪王英齐名,时人称之为“二王”,又按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
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修撰。历事明仁宗、宣宗二朝,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三年(1438年),修《宣宗实录》成,升礼部侍郎。正统八年(1443年)升任吏部尚书。
正统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将亲征也先时,命他留守北京。“土木之变”后,时局仓卒,当时群臣朝议上奏,都以王直为首。明代宗时,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回归。英宗复位后,王直因未居内阁而免于贬谪,不久后致仕归乡。天顺六年(1462年)薨逝,获赠太保,谥号“文端”。
王直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论编纂纪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笔。《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典雅纯正,有宋元之遗风“。有《抑庵集》及《抑庵后集》。
基本信息
本 名 | 王直 | 出生时间 | 1379年 |
别 称 | 王文端 | 去世时间 | 1462年10月15日 |
字 号 | 字行俭、号抑庵 | 官 职 | 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等 |
所处时代 | 明代 | 出生地 | 江西泰和 |
追 赠 | 太保,谥号:文端 | 主要成就 | 主掌吏部十四年 |
热议话题
人物生平
- 勤奋好学
王直从小就端庄稳重,虽家境贫穷但勤于学问。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任庶吉士,与曾柴、王英等二十八人一起在文渊阁读书。明成祖朱棣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将其召进内阁,协助起草文书。不久,授官修撰。王直先后历仕仁宗、宣宗两朝,经多次升任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5]
- 职掌吏部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完成,王直升任礼部侍郎,仍像以前一样兼任学士。正统五年(1440年),王直管理礼部事务,礼部尚书胡濙把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办理,王直处理这些事务非常熟练。[6] 正统八年(1443年)正月,王直接替郭璡任吏部尚书。 [7] 正
统十一年(1447年),户部侍郎奈亨依附权宦王振,诬陷郎中赵敏,诉讼牵连王直和侍郎曹义、赵新,三人于八月一齐被关进监狱。三法司在朝廷审讯,判奈亨斩刑,王直等人赎罪流放。明英宗宽恕王直、曹义,剥夺奈亨、赵新的俸禄。[8]
当初,王直按次序应当进入内阁,但却遭到了首辅杨士奇的反对(据《玉堂丛语》记载,王直请杨士奇回乡扫墓,来惩治当时品行不端的杨士奇之子杨稷,却反遭杨稷陷害,杨士奇因而怀疑是王直嫉妒自己,还京后就将王直调往吏部任职[9])[10]。
- 安抚群臣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入侵时,英宗受王振蛊惑,决定御驾亲征。王直率群臣极力劝谏,英宗未听从,命王直留守。同年,明军于土木之变中全军覆灭,扈从文武将臣大多阵亡,英宗也被也先俘虏。[11]
当时,王直位居留守群臣之首。他与兵部侍郎于谦等商议,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请孙太后(孝恭孙皇后)立英宗皇子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即明代宗)监国。不久后,王直等又劝郕王即位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12]
土木变乱发生仓猝,朝臣屡呈奏议,纷纷称王直为首。但王直认为自己不如于谦,所以每件事都多加谦逊,极力推举于谦,甘心居于其下,本人则只是镇静持重、抚慰群臣罢了。不久后,王直被加官太子太保。[13]
- 议迎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派使者议和,并且请求归还英宗,此事下发到礼部讨论,未有决议。王直率群臣请求迎回英宗,并说“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以安抚代宗。代宗说:“卿等说得确实好。只是前后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终没有达到目的。现在又派遣使者,假设他们藉护送车驾为名义,来侵犯京城,岂不成为百姓的祸患吗?贼人狡猾难以相信,还是重新商议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濙等又因此进言。代宗便驾临文华殿门,召集群臣和谏官向他们讲明应当拒绝的情由。王直回答说:“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后悔的事。”代宗不悦,于谦上前为他解释,这才使其稍稍宽慰。群臣退下后,太监兴安匍匐出宫喊道:“你们这些人坚持想派遣使者,有文天祥、富弼这样的人吗?”王直大声说:“朝臣听从天子的派遣,已经享受他的俸禄,敢推辞危难吗!”他连说两遍,语气愈加严厉。兴安说不出话,才商议派遣使者,命朝臣李实、罗绮前往迎接。 [14]
使者出发后,瓦刺可汗脱脱不花及也先的使者先后来了,打算遣送他们回去。使者对住宿的陪伴说:“中国关外的十四座城全都为我们所有。以前阿刺知院的使者来,尚且派人一同回去。现在也一定要有大臣一起走,这才比得上。”胡濙把这件事报告朝廷,诏书下发到朝廷讨论。因王直等人坚决请求,于是派遣杨善等人回报。 [15]
等到李实回来,又因为也先的使者到来,详细陈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形。王直和宁阳侯陈懋等人上疏,请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礼物丝帛去迎接英宗,代宗不允。王直又上疏说:“臣等和李实交谈,详细地了解对方国内的情形。他们需求的衣物钱财,是上皇提出的,而奉迎上皇回来,是也先的意思。以前脱脱不花和阿剌的知院使来,都有回覆的使者。现在也先的使者以迎回上皇为辞,却不派遣使者和他一起回复,这会使敌人怀疑并且招致战争。”代宗仍是不允。[16]
随后,李实自己向代宗进言,代宗只是回复也先的信,命杨善迎接英宗回来而已。王直、陈懋等又上疏景帝,请求仍然派遣李实出使。代宗答复:“等杨善回来再商量这件事。”御史毕銮等人又上疏,极力进言说:“即使对方以欺诈而来,我国以诚实前往,万一有意外,我方兵力本身还在。”代宗终究未听从。不久后,杨善迎回英宗。 [17]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派使者入朝进贡,并且请求派遣使者回复。王直多次上疏说:“边关的防备没有完善,草料和粮食没有蓄积,国家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应该答应他的请求。派遣使者去以观察虚实,开导对方从善。”代宗不同意。没过多久,也先派骑兵进入边关,以回复使者为藉口。王直和群臣又请求这件事,代宗还是不同意。王直等于是上疏说:“陛下坚决治理军队,确定或战或守的策略,实在是大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使命不通畅,难以保证他不入侵。应当敕命边疆沿线的守臣,派士兵游动巡察,有警报就入关保卫,没有战争就进行耕种。陛下在处理机要事务的空闲时间,不时召集京城兵营的总督、总兵,向他们咨询方法和篥略,真诚地接待并礼貌地对待他们,明确奖赏处罚以控制他们的后效,这样或战或守的策略可以提出来了。”代宗这才称好。同年,朝廷因为王直年老,命何文渊任吏部尚书辅佐他,吏部于是有两个尚书。[18] 景
泰三年(1452年)正月,王直升任太子少傅。代宗打算废掉太子朱见濬(即明宪宗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还没有提出。恰逢思明土知府黄矰请求换太子,代宗十分高兴,将此事下发到礼部讨论。胡濙等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见,文武诸臣讨论的九十一个人应当签名,王直显出为难的样子。阁臣陈循把笔蘸上墨强求他写,王直于是写上名字,最终改换了太子。事后,王直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加赐金币等物,他跺脚叹息说:“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居然被一个蛮酋破坏,我们这些人羞愧死了。” [19]
景泰四年(1453年),何文渊离任,朝廷又任命王翱为吏部尚书,以辅佐王直。[20]
- 晚年生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王直、胡濙等人召集群臣和谏官,请求重新立沂王朱见浚为太子,推举学士商辂起草奏疏。奏疏还没有呈上去,而石亨、徐有贞已发动“夺门之变”迎接英宗再次即位,阁臣王文及于谦等人被杀害。奏疏的草稿留在姚夔那里,他曾经拿出来给郎中陆昶看,叹息说:“这封奏疏来不及呈迄,是上天的安排呀。”[21]
英宗复辟后,优待王直,免去他一般的朝见。王直于不久后便请求退休,英宗允准,赐玺书、金绮、纸币,提供驿车送王直回乡。[22]
天顺六年九月二十三日(1462年10月15日),王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太保,赐谥号“文端”。[23]
人物成就
- 政治
王直历仕四朝,在“土木之变”时位居群臣之首,同意兵部侍郎于谦坚守北京的主张,为稳定政局以及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王直任吏部尚书十四年(1443年-1457年),年岁越大,声誉日隆,以廉洁谨慎著称。当时刚刚废除朝廷大臣举荐地方大官的制度,此项事权专归于吏部。王直委任曹郎,严抑奔走钻营的投机行为。凡是御史巡视地方回来,必定命令他们报告所管辖的官员贤明能干与否来作为选拔提升的参考,人们称赞得到了合适的人选。《剑桥中国明代史》就称“王直和王翱在关键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长时期(分别为1443—1457年和1453—1467年),他们识别和选拔官员的能力可从15世纪第三个25年的总的行政质量中看出。”[24]
- 文学
王直在翰林院二十多年,考察古事,草拟诏书,编写纂集,记载注录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和金溪人王英齐名,人们称为“二王”,按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王英为“西王”。[25]
王直著有《抑庵集》十三卷,《抑庵后集》三十七卷,分别为其长子王〈禾资〉、次子王稙编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典雅纯正,有宋元之遗风……萧鎡作是集《序》,称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长川,沿洄曲折,输写万状。盖明自中叶以后,文士始好以矫激取名。直当宣德、正统间,去开国之初未远,淳朴之习,犹未全漓。文章不务胜人,惟求当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温厚和平,实非后来所及。虽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谓尚有典型者矣。”
《国朝献徵录》及《明名臣琬琰录》均收录有王直为他人所创作的碑铭。
人物轶事
- 仪貌伟岸
王直脸颊方正胡须很长,仪表很雄伟。性格严肃庄重,不随便言笑。到和别人交往时,却恭敬温和。[26]
- 秉公执法
王直任吏部尚书时,严抑奔竞之事。当时,他的儿子王〈禾资〉任南京园子博士,考核政绩来到吏部,文选郎打算留他侍候王直,王直不同意,说:“这样的话,扰乱法纪就从我开始了。”[27]
- 辽阳之行
直回乡后,曾随那些佃户仆人耕作栽种,打鼓唱歌。他的儿孙子弟相继举杯祝寿,王直叹息(一说是在看澄江涨洪时)说:“以前西杨(杨士奇)压制我,使我不能和他共事。但是假使我在内阁,现在的皇上(英宗)复辟,应当避免不了贬谪辽阳的远行,怎么能和你们一起高兴呢!” [28]
- 诵诗自宽
王直在吏部主管人事选举,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喜欢诵读古人的诗来自我宽慰。一天,有一个新任的给事中想要干挠选法,王直就说:“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御史有说吏部选举免官不合适的,他就说:“若教鲍老当筵舞,更觉郎当舞袖长。”他读的诗大都切中要点。 [29]
人物评价
- 叶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学。
- 张廷玉等《明史》: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宽厚,王直之端重,盖皆有大臣之度焉。当英、景之间,国势初更,人心观望,执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于迎驾之仪,直侃侃于遣使之请,皆力持正议,不随众俯仰,故能身负硕望,始终一节,可谓老成人矣。[30]
-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直当景帝易储之时,持之不坚,为平生之遗憾。然于谦当国,亦不能争,其中殆有难言者。至於初谏亲征,继力争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挠,至以出使自任,大节究为不愧。其器识厚重,在铨曹十六年,奉职公允,亦称名臣...自永乐初为庶吉士,即承命入阁,典司制诰。后在翰林二十馀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当时与王英齐名,有“西王”、“东王”之目。而直尤为老寿,岿然负一代重望。
- 《剑桥中国明代史》:1443年王直被杨士奇任命,从此他是与王振抗衡的主要人物之一,皇帝征讨也先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又是土木灾祸后处理北京危机时于谦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450年当讨论英宗返回的问题时,王直是主张派使团前往蒙古人那里的主要人物之一。1451年当他已72岁和希望退隐时,他作为一个元老政治家,仍留在朝廷担任吏部尚书。[24]
史料记载
参考资料
- ↑ 《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天顺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八十有四。
- ↑ 《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公讳直,字行俭,别号抑菴。
- ↑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王直,字行俭,泰和人。
- ↑ 《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系出琅琊晋太傅导之后也。
- ↑ 《明史·王直传》:直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 ↑ 《明史·王直传》: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礼部侍郎,学士如故。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处之若素习者。
- ↑ 《明史·王直传》:八年正月代郭璡为吏部尚书。
- ↑ 《明史·卷十·本纪第十》:庚申,下吏部尚书王直等于狱,寻释之。
- ↑ 《玉堂丛语·卷八》:杨文贞子稷恶状已盈,王文端为文贞言之,遂请省墓,实欲制其子也。稷知,每驿递中,先置所亲誉稷贤。后扬言曰:“人忌公功名之盛,故谤稷耳。”稷复迎于数百里外,毡帽油靴,朴讷循理,家中图书萧然。文贞遂疑文端妒己,还京即,出之吏部。
- ↑ 《玉堂丛语·卷七》:王文端公致政家居,年逾八十,每与夫人各乘肩舆,循观阡陌,子孙称觞上寿,备享晚福。一日,坐观澄江洪涨,谕子孙曰:“初东里先生不欲我同事内阁,时不能平。然使我在内,则天顺初元,当坐首祸,今日安得与汝曹观水为乐哉!”
- ↑ 《明史·王直传》: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
- ↑ 《明史·王直传》:王师覆于土木。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命郕王摄政。已,劝王即位,以安反侧。
- ↑ 《明史·王直传》: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 ↑ 《明史·王直传》:景泰元年,也先使使议和,且请还上皇,下礼部议未决。直率群臣上言曰:“太上皇惑细人言,轻身一出,至于蒙尘。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乃者天诱其衷,也先有悔心之萌,而来求成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也。望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则天伦厚而天眷益隆,诚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五辈往,终不得要领。今复遣使,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贼诈难信,其更议之。”已而瓦剌别部阿剌使复至,胡濙等复以为言。于是帝御文华殿门,召诸大臣及言官谕以宜绝状。直对曰:“必遣使,毋贻后悔。”帝不悦。于谦前为解,帝意释。群臣既退,太监兴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禄,敢辞难乎!”言之再,声色愈厉。安语塞,乃议遣使,命李实、罗绮往。
- ↑ 《明史·王直传》:既行,而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及也先使先后至,将遣归。使者谓馆伴曰:“中国关外十四城皆为我有。前阿剌知院使来,尚遣人偕往。今亦必得大臣同行,庶有济。”胡濙以闻,下廷议。直等固请,乃遣杨善等报之。
- ↑ 《明史·王直传》:比实还,又以也先使至,具言也先欲和状。直与宁阳侯陈懋等上疏,请更遣使赍礼币往迎上皇,不许。复上疏曰:“臣等与李实语,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资斧者,上皇言也;而奉迎车驾,也先意也。昨者脱脱不花及阿剌知院使来,皆有报使。今也先使以迎请为辞,乃不遣使与偕,是疑敌而召兵也。”又不许。
- ↑ 《明史·王直传》:已而实自言于帝。帝第报也先书,就令杨善迎归而已。直等复上言:“今北使已发,愿本上皇之心,顺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报,以图迎复,此不待计而决者也。不然,众志难犯,违天不祥,彼将执为兵端,边事益棘,京师亦不得高枕卧矣。”帝乃命群臣择使,直与陈懋等请仍遣实。报曰:“候善归议之。”御史毕銮等复上疏,力言:“就令彼以诈来,我以诚往,万一不测,则我之兵力固在。”帝终不听。已而善竟奉上皇还。
- ↑ 《明史·王直传》: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渊为尚书佐之。
- ↑ 《明史·王直传》:明年正月进少傅。帝欲易太子。未发。会思明土知府黄矰以为请。帝喜,下礼部议。胡濙唯唯,文武诸臣议者九十一人当署名,直有难色。陈循濡笔强之,乃署,竟易皇太子。直进兼太子太师,赐金币加等。顿足叹曰:“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
- ↑ 《明史·王直传》:文渊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书。
- ↑ 《明史·王直传》:景帝疾亟,直、濙等会诸大臣台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推大学士商辂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贞等夺门迎上皇复位,杀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尝出以示郎中陆昶,叹曰:“是疏不及进,天也。”
- ↑ 《明史·王直传》:直遂乞休。赐玺书、金绮、楮币,给驿归。
- ↑ 《明史·王直传》: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
- ↑ 24.0 24.1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11
- ↑ 《明史·王直传》: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
- ↑ 《明史·王直传》: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
- ↑ 《明史·王直传》: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禾资〉为南国子博士。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直不可,曰:“是乱法自我始也。”
- ↑ 《明史·王直传》:比家居,尝从诸佃仆耕莳,击鼓歌唱。诸子孙更迭举觞上寿,直叹曰:“曩者西杨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阁,今上复辟,当不免辽阳之行,安得与汝曹为乐哉!”
- ↑ 《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后数世有崇文者,仕唐吉州刺史
- ↑ 30.0 30.1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国学网.2014-10-11
- ↑ 31.0 31.1 《国朝献徵录·卷二十四》.国学导航.20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