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牛撇捺 中庄农作物记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庄农作物记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中庄农作物记略》中国当代作家牛撇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中庄农作物记略

中庄的农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与西北大部分地区一样,有小麦、大麦、糜子、谷子、土豆、西瓜、香瓜、籽瓜、甜瓜、麻籽、胡麻、芝麻、棉花、油沙豆、蔬菜等等。蔬菜包括白菜、萝卜、莲花菜、茄子、辣椒、西红柿、番瓜、南瓜、豆角等等。

中庄一带只种春小麦。这是我们的先祖经过长期的摸索确定的,更是由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降水量等条件所决定的。冬小麦生长周期长,面粉筋到,好吃。但如果墒情不好,小麦便无法过冬休眠,难以挺到春暖花开、春雨浇灌时节。

中庄所种的小麦,水砂田种带芒的品种,产量高一些。旱砂田与未压砂的“土地”(我们那里对此田狭义的定义与称谓),种一种不带芒,麦穗上部圆乎乎的品种,叫“和尚头”。近些年,在“和尚头”高度商品化,名气越来越大后,为表示对宗教人士的尊重,有关部门已将此品种改名为“禾尚头”。和尚头的缺点是产量低,但优点是耐旱,抗病害。而且,面粉蛋白质含量高,做面条极其筋到,口感好,有嚼劲。对于每天少不了一顿面条的中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种。

小麦的种植面积,大约占压砂田的五分之四。小麦是主打粮,吃饭靠它,交公粮靠它。就连那些叽叽喳喳的麻雀以及各种小鸟的生活也靠它。对了,我们那里将小麦不叫小麦,叫“麦子”。土是土了点,但习惯了,感觉不错。近年这种称谓似乎又洋气了。没发现吗,现在有些诗人、电视剧中人物,包括一露面能让全中庄男人流哈喇子的年轻的女神级的名星,名字都叫麦子。

大麦株形与小麦差不多,穗形有别于小麦的圆融,比较细长,麦芒很长,相当于麦穗的长度。大麦类似于青稞,粘性韧性均不够,口味也不够好。中庄人不食用,只有娃娃们在其将黄未黄之时,用火烧来吃,那是别有一番风味的。那滋味,比烧小麦香。种大麦是为了喂马、骡子与驴等牲口。主要用来喂马,骡子与驴耐粗饲料,一般喂得较少,或不喂。小麦是不能喂牲口的,不是因为它金贵,而是因为咀嚼后太黏,不利于消化吸收,还有可能使牲畜肠梗阻。如果没有了大麦,非要用小麦喂牲口不可的话,需要将其炒至半熟。大麦则少有黏的毛病,利于牲畜的健康。

大麦一般种在水砂田里,大概这东西喜水而不耐旱。种植面积不多,中庄所种的当在四十亩以内。新时期以来,这东西种的多了,因为它是做啤酒不可或缺的原料。这是后话。


糜子是中庄人第二重要的粮食作物。不压砂的“土地”上,绝大多数种糜子。糜子是秋季作物,在黄土高原,秋天雨水相对较多,一年的雨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下。如果年景好,风调雨顺,收获量会很大。中庄人的食物,一半以上是这些说细粮不是细粮,说粗粮又不是典型的粗粮的东西。

糜子的吃法,主要是碾成黄米,做黄米饭、黄米稀饭;磨成面,做搅团(我们叫馓饭)、窝头、发糕、饼子。黄米、糜子面吃多了胃反酸,但它比返销粮中的高粱、红薯片等杂粮相对好一些。

中庄也种谷子。小时候生产队有一种包工,将一定数量的庄稼按一定的工分包给社员去除草、管理。我跟着祖母去谷子地里拔过草,间过苗。那天奶奶迈着小脚,带着幼小的我,走了五六里路。到那里又闹不明白包给我们的是哪块田。奶奶就近挑了一块,干了再说。那天是挣着工分了,还是学了雷锋,我很迷糊。

谷子的株距一般要五六寸。谷子穗很大,产量应该不低。但在我们那里,因为干旱,谷穗长不大,产量不高。中庄人种谷子,主要是为了收获谷草,用来喂牲口。麦秸、糜子杆等等,牲口不吃,只吃谷草。回忆农村十年,生产队几乎没分过谷子。中学时读《延安的小米》一文,觉得除了革命味十足外,对小米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对小米的印象,是“进城”后才有的。

土豆我们叫洋芋,在西北应该是主打辅粮品种。但文革时期,这种作物似被划出了“以粮为纲”的“纲”。生产队越种越少,最后被从种植名单中抹去。

本来,在黄土高原,在不压砂的土地里,种小麦,长得三五寸高,每穗结十来粒瘪籽,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种糜子,如果天旱,效果也极差。但种土豆,由于土豆的根扎得较深,耐旱,一般都会有些收获。比种小麦、糜子强。但“上面”就是不许种,即便让种,也不许多种。

记得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几年,生产队获得恩准,种了土豆,大家都分了一些。由此,我与三弟还在院子里挖了一口小窖。但那窖并未发挥多大作用。因为分得少,更因为我们兄妹很馋,不几天就将放到窖里的土豆吃得一个不剩。到春节时,别人家可以吃到洋芋麻腐包子,我们只有馋的份。很惨很可怜的。

土豆在我少年记忆里,是珍馐,是奢侈品。

经济作物中,除了籽瓜、西瓜、白兰瓜、香瓜,要首推麻籽。麻籽是油料作物,其植株形状与取皮为麻线麻绳麻袋的麻差不多,但它的皮不厚,不具备柔性与韧性,没有用。麻籽麻籽,种植它,主要是用来取籽榨油的。

麻籽滚圆,有黄豆的四五分之一大。壳很硬,不含油,不能食用。麻籽的“肉”呈黄白色或淡绿色。麻籽油翠绿翠绿的,很好看,也很好吃。是皋兰一带食用植物油的主打品种,有一段时间是唯一品种。

麻籽除了榨油,还可以像嗑瓜子一样嗑。水平高的人,抓一把麻籽丢进嘴里,一气嗑完,皮全堆在下嘴唇和下巴上。

麻籽可以炒来吃,或者与麦子一同炒了掺起来,是一种类似东北人炒黄豆的小吃,很香。我们叫麻麻。

麻籽用石磨磨碎,用纱网一类的东西过滤掉皮,然后在开水锅里煮沸,放凉,沉淀,便做出了形似豆腐的麻腐。麻腐比豆腐含油量高很多,因此对于长年见不到几滴油的农人来说,也更香更有味。麻腐可以直接吃,最常见的是将麻腐与洋芋掺起来包包子。那是一道名吃,现如今的兰州、白银的大酒楼里可以吃到。

麻籽一般不成片种,种在水砂田的田埂上。一为了省地,二省去浇水。麻籽能长到一人多高,团伞状,大小如雨伞。麻籽分雌雄株,雌株每棵能结两三斤三四斤。拔麻籽是力气活,需要强壮的男人去拔,有时需要几个人合力去拔。

胡麻原先中庄种得较多,老人们有口皆碑。后来因为要留出好地种粮食,便不再种了。有个蔡姓老人,将自留地侍弄得好。每年他家的旱砂田里,都种一小块胡麻。到得这块胡麻地边,绿色的植株,紫兰色的小花,引得蜜蜂、蝴蝶等昆虫前来采蜜,展示出一幅极美的图画。阳光照下来,反射出五彩的光,令人眼晕。我没吃上过他们家的胡麻籽油,但却补上了植物课中的一章。

常言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我只见生产队种过一次。芝麻是怎么种的,怎么管理,长在地里什么样子,我全不知道。我看见芝麻时,它们已经被连根拔出,堆在了生产队的打麦场上。从那以后到离开中庄,再没见过芝麻。我见过的鲜活的,节节开花节节高的芝麻,是在书本上与影视里。如此说来,我没有完全地融入农村,与农村还有那么一些如古人所说的“隔”。

在中庄村边上,郭家坪的人在旱砂田里种过一种油料作物——油沙豆。说是豆,只是其形似小蚕豆,此外与豆无关。油沙豆是如落花生般的植物,果实结在地下,比玉米粒大一些。给兔子拔草时我们将此物挖出来吃过,有油腥味,并不好吃。用火烧过后略好吃些。

油沙豆是蔡家河大队当时引进的新的油料品种,但似乎没有推广开来。中庄后来是否种了,不得而知。但至少,此物已经“侵犯”到了村边,对人们的意识与观念是有所冲击的。

蔬菜方面,中庄种的有白菜、萝卜、莲花菜、茄子、辣椒、豆角、番瓜、南瓜西红柿等等。如果说与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据我观察,茄子只种长茄子,不种圆的。辣椒也是,种长的,辣的,不种菜椒灯笼椒之类。豆角种得多的是豇豆,我们叫龙豆。而且我们种的豇豆与外地的比,颜色偏灰白,体型较粗胖。白菜呢,很松散,包不起来。

中庄还种一种东西,既不是粮食作物,也不能算经济作物,只是可以用来做水壶或水瓢,那就是葫芦。小葫芦还是农家孩子的玩具。家境差一点,买不起铝壶的农民,家家都在用葫芦装水,以解大热天气劳动时之渴。后来从电视上看到,葫芦在嫩绿时是可以吃的。削皮切条,热炒凉拌均可。中庄人似未尝试过。

从中庄种的农作物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水平,窥见历史发展中的正常与非正常现象,窥见计划经济的必然终结与市场经济的必然兴盛,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那里面,包含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的深奥的原理[1]

作者简介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肃皋兰人。

参考资料

[[Category:825 中国散文论;语体文论;新文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