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1921年1月19日-1995年2月4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美国犯罪小说家,20世纪犯罪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心理惊悚类型的作品而闻名。

谋杀案是海史密斯故事的核心,但它们并非谜团。比钱德勒克里斯蒂更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他们的戏剧主要是心理上的。对于读者而言,海史密斯的书之所以令人兴奋,特别是诸如“火车上的陌生人”和“才华横溢的里普利先生”之类的早期最著名的小说,并非源于将罪行拼凑在一起,而是不由自主地与罪犯同在。她的同情心是不对劲的,但她喜欢证明似乎普通百姓也可能发疯。[1]

海史密斯很早就展露了写作才华,21岁时就凭借短篇处女作就获得了欧·享利奖。

海史密斯一生共创作了22部长篇小说与若干短篇小说,获得了法国侦探文学奖、爱伦·坡奖、银匕首奖等多个悬疑或侦探小说奖项。

1950年,29岁的海史密斯发表了长篇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很快就吸引了悬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注意。改编电影《火车怪客》已经成为影史经典,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大惊悚电影之一。由此,海史密斯的小说成为了很多电影编剧的灵感来源,她作品也多次被搬上银幕。

雷普利系列

1955年,海史密斯开始打造雷普利系列,全套共有五集-系列里,自然也同样有著令人玩味的安排。

系列首作《天才雷普利》,可说是描述雷普利同性恋倾向最为明显的一集。小说刚开始时,雷普利对于同性好友的情感,还有些像是崇拜与期盼自己能成为同样的人而已,但随著两人关系逐渐发展,雷普利则开始因备受冷落而感到愤恨交加,甚至是对好友的女友嫉妒不已,引发了无法抑止的杀意,使其首度犯下自此改变一生的杀人罪行。而就这部分来说,海史密斯的处理方式极其有趣,她刻意让雷普利不断于心中拒绝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同时却又以十分明显的手法来暗示这样的可能性。甚至到了系列第四集《跟踪雷普利》中,她还直接让雷普利承认,那次的杀人事件,正是他生平唯一一次感到后悔与愧咎的罪行。[2]

如此的同性恋暗示,在相隔十五年才推出的第二集《地下雷普利》中,由于雷普利已然结婚,使这种影射在之后数集里更为隐晦。乍看之下,雷普利的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双方均对彼此极为信赖。但于此同时,海史密斯却也多次提及他对夫妻性事的兴致缺缺,并在《跟踪雷普利》中,利用一名崇拜雷普利的男孩角色,使故事呈现角色立场与《天才雷普利》对调般的效果,让雷普利对男孩关怀备至,甚至还带他到同志酒吧游玩。就连第五集的《水魅雷普利》,海史密斯也借由某个简短段落,描述了雷普利对作家王尔德因其同性恋情而惨遭迫害的看法。纵使雷普利在全系列中,始终未有作出任何实际上的同性恋行为,但这些暗示性的情节却也足够明显,使这部分因此也成为讨论海史密斯作品时的一大焦点。

经典犯罪电影

海史密斯的“雷普利系列”由马特·达蒙裘德·洛出演是经典犯罪电影。

而海史密斯讲述女同性恋故事的小说《盐的代价》成就了另一部电影《卡罗尔》在这一题材上的开拓性地位。

相较于其他作家,海史密斯的作品与当时的新兴艺术“电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天才雷普利》系列小说,分别在1999年改编为电影《天才雷普利》和2002年改编为电影《雷普利游戏》。

其另一知名作品为大导演希区考克改编之同名电影《火车怪客》。已经成为影史经典,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大惊悚电影之一。

同性恋小说《盐的代价》

(The Price of Salt)是一部讲述女同性恋故事的小说,它成就了另一部电影《卡罗尔》在这一题材上的开拓性地位。

《盐的代价》在2015年改编为电影《因为爱你》。两位女主角分别由凯特·布兰琪鲁妮·玛拉饰演。

故事里两位女主角的人生在彼此认识之前仿佛一池死水;老女人卡萝与丈夫哈吉上演著典型中产阶级夫妻的陈腔滥调:美丽动人的妻子不再爱事业有成的丈夫,但为了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即使苟延残喘也要持续歹戏拖棚。年轻少女特芮丝与男友查理则像努力尝试也永远对不到音准的和弦,即使勉强继续,那欠缺的半音节也不会因时间的长久而突然出现。 与其说是感情上的缺乏沟通,不如说是感情的对象从未真正触及自己的心灵,而这样强烈深刻地认知,让她们的内心更加寂寞。某天,卡萝与特芮丝命中注定般地“偶然”相识,共同走了一段跨越美国西部的旅程;她们在过程中发掘了爱,了解到其所需付出的代价,却也终于拯救了彼此在死水中不断打转而几近腐烂的心,解开长久以来囚禁自己的寂寞枷锁。[3]

作品

《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0)

《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以Claire Morgan之名发表,书名其后改为Carol)(1952)

The Blunderer (1954)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Deep Water (1957)

A Game for the Living (1958)

This Sweet Sickness (1961)

The Cry of the Owl (1962)

The Two Faces of January (1964)

The Glass Cell (1964)

A Suspension of Mercy (1965)

Those Who Walk Away (1967)

The Tremor of Forgery (1969)

《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1970)

A Dog's Ransom (1972)

《雷普利游戏》Ripley's Game (1974)

Edith's Diary (1977)

《跟踪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1980)

People Who Knock on the Door (1983)

Found in the Street (1987)

《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1991)

Small g: a Summer Idyll|Small g: a Summer Idyll (1995)

海史密斯:她的日记与笔记:《1941-1995》

据《洛杉矶时报》报导,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相较于她在对待人类感情上的善变,海史密斯与动物之间建立了强烈而持久的关系。

1964年,海史密斯在法国和英国之间旅行时,甚至将她收藏的宠物蜗牛藏在衣服中通过海关。

1969年她心爱的猫的突然去世让她伤心欲绝。她一生更是把“蜗牛”当作宠物来饲养。

为什么海史密斯会对蜗牛这么痴迷?蜗牛在交配之前没有表现出外在的性别认同,这种模糊性可能吸引了海史密斯。据该书的编辑Anna von Planta介绍,当时海史密斯似乎在思考自己的性别认同,她在日记中写道:“你看著一个杂乱无章的顶层抽屉,你希望看到有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在里面,当这两者都看不到时,你就会感到不安。[4]

在1970年前后,日记中的她经常呈现出一种偏执狂的形象:“这些天我在怨恨 新近出版的海史密斯日记真实地揭露了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Anna von Planta于1984年首次结识海史密斯,并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开始了整理工作,没想到这份工作一做就是25年。她在8000多页夹杂著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难以辨认的笔迹中整理出了这本999页的人物传记式档案,为后人研究这位复杂、带有神秘感的女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