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民俗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中國專題性博物館。位於洛陽市新街南端。是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潞澤會館古建築群的基礎上興建而成。潞澤會館,因祀關羽又名關帝廟,為清乾隆九年(1744)所建。現有舞樓、鐘鼓樓、穿房、廊房、正殿、後殿、配殿等,是一組結構嚴謹、風格獨特的古建築群。1981年建為豫西博物館,1987年改為洛陽民俗博物館,次年對外開放。
2018年9月,經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博物館行業組織評定,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覆核,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洛陽民俗博物館為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1]。
發展歷史
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一座以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該館是在古建築群潞澤會館的基礎上組建成的。潞澤會館始建於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長治)、澤州府(今晉城)兩地商人集資所建,主要用於同鄉商人傳遞信息和物資集散,是晉商文化的產物。整個古代建築群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占地面積15750平方米,是中原地區保存完整、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之一,在建築設計和營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築技術之大成,是中原地區清代地方古代建築傑出的典範,其建築裝飾藝術十分考究,木雕和石雕作品非常精美,堪稱中原地區雕刻藝術寶庫中一束光彩奪目的奇葩。
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建築作為重點項目正在積極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民俗博物館東依瀍河,南臨洛河,風景優美,交通便利,占地面積15249平方米,建築面積2949平方米,是洛陽市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該館原名關帝廟,清乾隆九年(1774年),山西潞安府(今長治)、澤州府(今晉城)兩府居洛商賈崔萬珍等集資興建,主祀關羽。民國期間,更名「潞澤會館」。1981年後,由地區公路段移交文物部門管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豫西博物館。此後,國家先後撥款100萬元進行修繕,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改建為洛陽民俗博物館,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
該館規模宏大,狀貌巍峨,現存前殿(背為舞樓)、後殿,沿中軸布局,兩側為鐘鼓樓、東西穿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等。原有的麒麟望月照壁、奎星樓、文昌閣及部分石刻毀於文革中。
該館建築雄偉,雕琢精良,整個建築為青瓦覆蓋,琉璃瓦剪邊,琉璃龍鳳花脊飾頂,方磚鋪地,青石鑲邊。正殿彩繪以蟠龍為主,舞樓以龍風為主,穿房、鐘鼓樓、後殿、配殿以花卉為主,廊房則以關羽生平為主。木雕主要表現在斗拱和雀替上,以正殿舞樓最為精彩。柱礎極具特色,前殿柱礎為麒麟馱蓮,正殿柱礎則分三層,底層為飛鳥圖,中為群獸圖,上為蟠龍圖,尤其中層表現了小動物天真活潑的自然本性,令人讚不絕口。碑文說它「極輝飛鳥草之奇觀,窮丹槌刻角之偉望氣」實不為過。該館目前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座民俗類專題博物館,基本陳列有信俗、婚俗、壽俗、民間藝術、刺繡五大部分。信俗廳,展示的是洛陽一帶民間信仰較為普遍的六十位神,其中「三世佛」為復原型陳列,其餘諸神以捲軸的形式展出,對於諸神的來歷,則以史料為基礎,結合民間特點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
婚俗廳為清末拜堂、洞房復原陳列,彩塑婚俗人物21個,嗩吶樂隊身着行業服裝,新娘、新郎在親朋的簇擁下,共行拜堂之大禮,洞房內古色古香,陳設高雅,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洛陽書香門第的婚俗場面。
壽俗廳,以封建社會末期洛陽中等家庭壽堂為模式,復原陳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壽俗的情景[2]。
民間藝術廳則主要分工藝、雕刻、剪紙、皮影四大部分,內容多取材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花鳥蟲魚、寓言笑話等,手法多樣,造型生動,給人以形象逼真、感情動人的印象。
刺繡廳,洛陽刺繡,源遠流長,該廳陳列有雲肩、羅裙、荷包、香袋、腰鏡、扇盒、掛件、繡條、服飾等400餘件,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做工講究,風格多樣,令人目不暇接。
該館現有各類藏品3053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246件,以竹木類、錢幣類、骨類、書畫類、金銀器類、刺繡類為主。其中:館藏一級文物「三世佛」為明代夾貯貼金工藝,高4米,相貌肅穆,背光華繁,彌足珍貴。清初金絲楠木塔,高6米,八面三級重檐,共307龕,每龕一佛,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視頻
洛陽民俗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國家二級、三級博物館名單,洛陽五家入選 ,搜狐,2018-09-19
- ↑ 打造博物館之都 洛陽博物館介紹——洛陽民俗博物館 ,搜狐,2018-11-16